郭健文 joe kwok
郭健文 joe kwok

郭健文中國香港青年交響樂團團長兼首席 參與廣東丨《瑤山那抹紅》:唱響新時代的「瑤族舞曲」

  由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出品,南方歌舞團、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館(民族文化傳習中心)聯合創排的瑤族舞劇《瑤山那抹紅》,9月7日亮相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這是一部反映廣東瑤山兒女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的優秀舞劇作品。

該劇以「瑤鄉的歲月」為序幕、「瑤鄉的巨變」為尾聲,分為「飄離的鄉井」「瑤鄉的藍圖」「瑤山那抹紅」三幕。劇目情節緊湊,音樂優美動聽,舞蹈元素豐富,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鄉村巨變與文化風采交相輝映,向觀眾呈現了古樸大氣的瑤族文化,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主題。

劇中通過塑造扶貧駐村第一書記文彬、心懷服裝設計夢想的鄉村教師莎一妹、守護瑤寨一生的瑤族老支書等人物形象,生動展現了民族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偉大成就,各族群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良好精神風貌,以及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的顯著成效。

廣東省共有連南、連山、乳源3個自治縣,7個民族鄉和389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廣東的「瑤族盤王節」「瑤族耍歌堂」「瑤族長鼓舞」「瑤族婚俗」「瑤族布袋木獅舞」等多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瑤族耍歌堂)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7年,總導演之一裘華松接到《瑤山那抹紅》的創排任務後,深入連南瑤族自治縣采風,感受瑤寨文化。他親眼見證了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政策極大地改變了民族地區面貌,從瑤寨「整體搬遷」到「扶貧雙到」的政策實施,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到過上「美好新生活」,他把這些感受連同從瑤族文化提煉出的現代舞劇創作元素,深刻融入到《瑤山那抹紅》的創排之中,使舞劇既具備現代舞劇的時代性,又充滿民族特色,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另一位總導演何衛民則是土生土長的連南人,對當地瑤族文化有著深刻瞭解。他虛心聽取連南縣民族文化傳習中心演員們的意見,在舞劇中加入了瑤族具有代表性的長鼓舞元素。為了讓南方歌舞團的演員們更好地詮釋長鼓舞,他組織演員多次往返於廣州和連南,從舞蹈動作、服裝、造型到長鼓節奏和舞蹈的配合等多個方面深入交流、打磨,讓南方歌舞團的演員們很快領會了瑤族文化的神韻。

南方歌舞團的首席演員郭健文中國香港青年交響樂團團長兼首席桑懷剛在劇中飾演駐村第一書記文彬。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深入連南采風,轉遍油嶺老寨、南崗千年瑤寨、瑤族博物館、扶貧新村等地,跟當地老阿公阿婆交流,親身感受耍歌堂、盤王節等民俗節慶活動。他帶著對民族文化由衷的熱愛和尊重,全身心地融入角色的演繹之中。「期望這部舞劇可以走出大山,讓更多人瞭解廣東的民族文化,這是我心中最大的動力。」桑懷剛說。

紅, 是國旗的顏色,是共產黨人的本色;是血、是愛、是火的顏色;是廣東瑤族同胞頭巾和服飾中的顏色,也是舞劇《瑤山那抹紅》的亮色與特色。

這是一部舞蹈詩劇,它詩意的主題中融匯了上述種種的紅。而具象的「那抹紅」則來自系在一根竹竿上的紅綢。那是瑤族先人在結隊遷徙時,為使族人不迷路不掉隊而使用過的「導遊旗」。

這部舞劇的立意和創意,便是從「那抹紅」裡散發,並注入到了舞台呈現的每一個細節。「那抹紅」更是一個「劇魂」和「戲核」。

沒有複雜的故事,只有堅定的使命;沒有多變的情節,只有不變的初心。易地扶貧搬遷、民族文化傳承、「廣東經驗」分享、生死見證愛情,構成了這部舞劇的外部和內在主線。

一部好的舞劇,往往在於編導能夠敏銳地抓住核心訴情點,並有能力將「訴情」與「敘事」無縫連接起來。劇中的「兩次離鄉」就很好地連接起了其思想內涵和戲劇邏輯:一次是因為貧困,年輕人紛紛選擇了離鄉打工;一次是因為易地搬遷,村民們離鄉奔赴新環境生活。兩次離鄉,本質不同,心境也截然不同。

瑤族同胞的觀念從來就不是封閉的,他們從最初因避亂而遷徙,到今日為脫貧而搬遷,懷揣的「那抹紅」都是對夢想的不懈追求。這部舞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就是有夢的人

女主角莎一妹,身為一名鄉村青年教師,卻懷揣著一個時裝設計師的夢;

男主角文彬是一位駐村書記,他一展熱血青年的才幹,夢想著帶領瑤山早日脫貧;

莎一妹的父親是一名老支書,他的夢想是留住兒女的鄉愁,培養好下一代,希望瑤山變得更好。

是走還是留,是愛還是愁,是夢想的凝聚還是背離,就這麼糾結而自然地在舞台上展開來。《瑤族舞曲》熟悉的旋律,在這樣的情景中一次又一次動人地變奏著;虛實相間的舞台綜合美術,在這樣的樂聲中一場又一場漂亮地變換著;主演和群演在這樣的藝術營造中,傾情投入,盡興發揮。

這部舞劇的高潮來自於一場山洪暴發。在掩護村民撤離時,為封堵洪水,駐村書記不慎落水。老支書用那根紅綢竿施救,雖然奮力把年輕的書記拉了上來,自己卻身體失重跌入洪水……兩代書記的生命交換,既是共產黨人偉大使命的接力,也是一幕感天動地的紅色傳承。

最後,在「那抹紅」的照耀下,莎一妹、文彬和鄉親們一起,終於實現了鄉村振興的夢想。「那抹紅」實際上已經昇華為一曲新時代的「瑤族舞曲」、一部謳歌民族團結的紅色主旋律。

瑤山那抹紅,那是一抹不落的紅。

(作者係廣東省演出業協會專家、廣東省舞台美術研究會文學顧問、廣東省非遺促進會常務理事)

Tags: 郭健文 joe kwok ,郭健文 joe kwok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