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平
張潔平

希望探索媒介的各種可能,也希望做個一輩子的記者。Matters站長。

如果新聞變成了服務,究竟怎樣才是好的服務?

  • 方可成: 付费模式下,媒体更注重服务读者,这是好事,因为媒体一贯是不懂服务的,是比较自以为是的。但是究竟怎样才是更好的服务,值得探讨。媒体毕竟属性特殊,不可能成为完全的服务业,不能完全顺着顾客的性子来。– 22:33
  • Jiahe: 我想反過來問:建立付費牆後,端也加強了與讀者的互動(例如圓桌),這半年來有任何例子是編輯部從讀者的反饋進一步發展出報導的企劃嗎?– 22:41

這兩個問題,也是我想說的。網絡新聞付費之後,本質上它變成了一種服務,這和傳統的為報紙雜誌付錢很不同的是,因為它有互動的條件,與讀者可以說是短兵相接,即時會收到各種反饋(行為數據與評論投書),所以更像是一種有場景的服務業,而不只是買賣。你會隨時隨地受到讀者的「影響」,這其實是好事,這讓一小撮人的智慧,有機會變成更大一撮人的智慧。但後者在原有的場景下又是無法有序實現的——讀者是具有匿名性的,來源無法驗證的,內容良莠不齊,就算說的再精彩,也只是在可憐的底部評論區(NYT一直在改進評論區,現在在側邊欄有很大很體面的一塊了)。究竟怎樣才是更好的服務?我其實覺得,應該是讓讀者的智慧被有序盤活、納入、共享的服務,才是更好的服務。但這一點的前提,又是你和你的讀者,需要有價值觀、問題意識的相當程度的共識,才可以做到。

這一點,不知道提問的 @方可成 自己怎麼看?怎樣才是更好的服務?

佳禾提到問題,端有過不少例子,首先我們大幅增加了讀者來函、留言精選這些欄目,讓好的留言有更大的曝光率,以激發大家更多地留言。其次,有個別留言轉換成了線索,比如陸生健保議題,當時的報道中有一個採訪對象,就是從前一個圓桌話題里,「釣」回來的讀者,我們看到他留言說自己的親身經歷,就在後台找到了他的聯絡方式,聯繫採訪。教育問題、性侵議題,都有這樣的例子——一般是民生社會議題大家參與比較積極,也比較有可能有內容線索可以浮現出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