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tan
suntan

投資之外教育之内

二戰框架下的中美之爭

今天一整天的思考和工作都被一部即將立法的草案給打亂,時間也所剩無多,整理一下思路,TGIF。

第一個必須清楚的是:香港的問題,臺灣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中美關係的問題。香港走到這一步,或者説,北京要下這一步棋,其實是整個中美關係惡化,或者是自從習上臺的集權和倒退所開啓的大趨勢之下的一個情理之中的事情。

社交平臺當然炸開了鍋,Youtubers, 網紅也都迫不及待地抱上這個大熱點,這當中最客觀和有分析價值的還是推薦文昭大神的:

然而,自己的思路還是凌亂的不行,最後發現,受老馬名言的啓迪 “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 but it often rhymes”,再次翻開歷史的相似部分,才稍稍有些眉目。其中,回顧美日二戰的好幾個回合,以及最終的終局之戰,可以得到以下有趣的一些觀察:

1. “Never bet against America.” x 2

這是股神巴菲特在最近的股東大會上重複了兩遍的話。當然他的上下文是在談即使在當下資本市場史無前例的崩盤和震蕩下,美國股市的韌性和最終强勢。而這裏主要是借用一下。以下是歷史課:

a. 美國打擊對手的手段可以説是循序漸進,每步都有得失的算計和時間的考量

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導致美國内部保護主義崛起,1930年通過 “Smooth-Hawley Tarriff Act”,雖然沒有針對日本(其實首當其衝的是加拿大等農業必需品的進口國),卻讓當時本來就在蕭條期的日本雪上加霜,90%的關稅直接把剛開始復蘇的支柱出口產業(e.g. 絲綢)又打趴回去。

這個貿易戰的利弊和對美國大蕭條的幫助還充滿歷史爭議,一如當下的美國發起的全球貿易戰。然而對於受强勢對手降維打擊和受衝擊的國家,例如當時的日本,顯然不是什麽好事;接下來的歷史,就是日本選擇走上了武力擴張和大敗局的不歸路。

1940年,全世界已經基本都進入戰爭焦灼狀態,美國還在保持中立發戰爭財,兩邊都做武器買賣,石油買賣,各種戰略物資買賣,衹是必要時從人道和自身利益出發才間接的幫助同盟國。3月日本在南京建立僞政府,6月法國投降,7月美國新上任的戰爭部長才對軸心國發起進一步的經濟制裁,約束對日本的武器和戰略物資的出口。

1940年10月,美國才基本上全面禁止對軸心國的物資出口。這也迫使日本擴大戰綫,進一步侵略南亞和印度,以替代它在美國那邊失去的戰略物資渠道。

1941年夏天,羅斯福下令凍結所有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並將禁運令延伸至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物資。這也逼使日本鋌而走險,發動了之後冬天的珍珠港偷襲。

1941年聖誕節前,珍珠港偷襲后,美國對軸心國宣戰,正式進入二戰。

b. 美國的社會動員能力更偏指數型的:一開始比較緩慢,聚集動能,最後集中爆發。

c. 制度優勢(集權 vs. 民主),并不是一個現在才被人熱論的話題。日本(和德國)在戰爭初期就一度認爲自己的軍國主義和企業國有化是制勝的保證。

2. 大國之爭,時間的跨度非常人所預備和想象

雖然二戰在1939年才正式爆發,其實世界的大變天早在差不多10年前的1930年,就以貿易戰和之後的滿洲國開始了。

其實這個觀察點,以美蘇冷戰的歷史來舉例更有説服力:首先時間的跨度就更加驚人,佔據了上個世紀將近一半的歷史(1945-1991),當中的反轉和交戰回合不僅頻率驚人,也極具戲劇性——隨手在IMDB上一搜,以冷戰爲題材或背景的影視作品就有1256部,其中包括最近很火的“切爾諾貝利”,甚至漫威宇宙的大部分歷史設定都可以劃入冷戰時期之内。然後比較一下北韓題材的392部,也足以體現其影響力和歷史的縱深:

然而,冷戰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其性質上和當下中美衝突的相似性。我自己也是現學現賣,從基本的歷史印象和對當下局勢的理解入手,分享幾個自認爲有趣的點:

  1. 美蘇關係并非一直緊張和長期保持你死我活的戰備狀態,從1969-1979,尤其在Nixon總統期間,簽訂的一系列“戰略武器限制談判 (SALT)”讓美蘇關係享受長達近 10年 的“緩和政策期(Detente)”。在緩和期,當時美國最先進的計算設備 IBM 360/50 都可以被蘇聯采購在國家機構内應用(這個時候大家可以腦補比較一下 華爲5G 當下的處境)
  2. “緩和政策期”的結束恰好是因爲里根(R. Reagan)當選美國總統,代表著美國保守主義的擡頭。而總所周知,D. J. Trump的偶像剛好也是里根。
  3. 如果説當下我們正處在冷戰2.0的起點,當年冷戰最大的科技亮點:太空軍備競賽(Space Race),也反映在現在無論是雙方政府層面的熱衷積極還是民間以 SpaceX 和 BlueOrigin 爲代表的商業嘗試上,然後就發現一個有趣的鏡像的 Space Race 2.0。

當然那會美國的對手和當下的比也有一個非常不同的點,就是基礎科學和基礎研發的環境和機制。這個直接表現在成績上:蘇聯在純數學,理論物理和太空科學等方面比肩美國甚至有些細分領域獨步當時;日本在二戰結束前也有至少 兩位物理學家 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們戰後獲得諾貝爾獎的成就。

3. 科學技術才是第一戰鬥力

儅日本正爲自己偷襲珍珠港的成功沾沾自喜,殊不知丘吉爾已經為美國被拖下水高興的睡不着覺,而真正結束戰爭的,不是媒體的嘴炮,不是戰場上的短兵相接,也不是國内全民輿論宣傳自嗨,更不是股市的高低起伏。而是曼哈頓計劃的秘密進行,以及最終投在廣島和長崎的兩顆核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