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伶
山伶

愛山愛水,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其實, 世間萬事萬物, 到頭來, 都只是一湖煙雨吧 ?!

未命名

138.林老師﹕

我在網上看到﹕康德認為經驗必需來自於心靈以外。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圍的世界,但永遠無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

為甚麼因為知識的產生需要時間、空間與範疇三個要件,便會導致人類無法感知和理解自己本身?

答:康德認為人只可以感知心靈以外的世界或者認知經驗界,而不可以認知自己本身。

這是與康德的知識論的理論有關。康德認為人以外的世界是一群雜亂無章的「雜多」(manilfold) 外在世界之可以被認知,是因為人通過他的理性形式(人的主觀認知模式,或範疇理網) 去感知外在世界,把那雜亂無章的質料,通過範疇理網的過濾整理,才成為人的知識,被我們理解。換句說話,在康德看來,世界的秩序並不存於客觀世界之外,而是存在於主觀世界之中。世界之所以可被了解,是因為人的主觀理性形式。那些理性形式,包括時、空兩種先驗直覺感性範疇及先驗理性的十二範疇,即單一性、多樣性、全體性(以上三項為分量的範疇)、實在性、否定性、限制性(以上三項為性質範疇)、實體性、因果性、相互性(以上三項為關係範疇)、可能性、現實性、及必然性(以上三項為樣態範疇)。比方人之可以理解「動作」是因為人的主觀世界有時、空的先驗形式,否則我們是不能理解這世界是有「動作」存在的。換句話說,在康德看來,所謂人的「心靈」或「自我」,即包括以上所提及的時、空及十二範疇認知形式,外世界(經驗界)是通過這些認知形式被認識,就好像如果你戴著一個綠色的眼鏡看世界,世界就會是綠色的,但綠色並不在於外在世界,而是在於你的眼鏡,時、空及十二範疇理網就好像是一個「內置」的眼鏡。而這個眼鏡也就是你的「自我」,你只可以通過這個眼鏡去看外在世界即經驗界,但你不能用那個「眼鏡」來看「眼鏡」本身。所以在康德的知識論看來,主體世界或自我,是不可以被認知的。

另方面,這在普通的邏輯思考中也可證明也是不可能的。你想想,當你說「我要認知我」的時候,就須要有一個主客的世界,認知的主體要認知客體,(比方我看見山---我是主體,山是客體) 但在「我認知我」的語句中,我既是主體,同時也是客體,是認知者也是被認知者。但是在認知活動的過程中,「我」不可能同時扮演兩個角色,當我要認知「我」時,那個即將被認知的「我」便立即後退為「認知者」所以「我」永可能被「我」認知。明白沒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