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留住文字?

從開始使用matters,我就大量的感受到還是很多人對於「文字」的渴望,也許是閱讀、也許是書寫(或者你說是創作也是可以的!)但每次要去回想那個「沒有社群網站」或者「沒有影音創作」的年代,還是有點太過分的「想當年」!

那麼,我們就不想當年怎麼用文字與人交流了吧!我們說現在。

一個文字創作平台,站方究竟該怎麼經營?使用者該怎麼使用(包括讀者和創作者)?其實不是一個太難的問題,但碰上使用者習慣,也就變成複雜的問題!

跳開站方來思考創作者:「經營自己的文字平台,本來就是創作者要努力一下下的事。」要努力什麼?努力寫啊!努力與自己平台上的讀者互動,說穿了就是像經營「個人部落格」一模一樣!沒有人要看,你就不寫,那可能你「不夠想要寫字」;擠不進同溫層的被看見和被討論,你就不寫,那可能你比較希望的是「社交的交流!」

那麼從讀者的位置去思考呢?如果你是一個樂於閱讀的人,也願意讀自己支持的創作者或是挖掘自己喜歡的作品,那麼很重要的一件事是:你能不能夠主動關心(關注)這些創作者?你願不願意真的用實質的行動(留言、按讚、訂閱、付費購買)去支持這些創作者?

matters不是facebook,也不是社群平台。但我並不認為「matters不能交友」或者「matters不能有小團體或是同溫層」,本來人聚集在一起就是會有同溫層也會有小團體,同性質的作者和讀者本來就會互相吸引,這是自然!

比較有趣的是,可能是社群網站的關係吧!我們經常性地因為某一個群體意識特別大聲,而自己在意的事好像也不會被受關注,就不願意也不想發聲或者是關注了!於是「好像」就變成「只有參與活動的人」或者是「討論同一個話題的人」就特別群聚在一起,顯得其他人都融不了也參與不進去一樣!

大概從六月初吧!matters有一波「沒有什麼人想要幫別人拍手」的氛圍,加上站方改了幾次演算法,調動了首頁的排序,使得寫的人或讀的人都有點意興闌珊或興趣缺缺,但總還是有人會互相留言、討論,看起來也就形成了特定的圈圈。

但實際上,能打破這樣的圈圈是「使用者」而不是站方。或者換個方式說,不能用「打破圈圈」而是去製造各種不同的同溫層,想討論政治的就去關注寫政治的;想討論日常的繼續討論日常;想用愛發電的就大量發電或繼續自己的目標;想連續發文、畫圖的就繼續挑戰,圈圈越多就越多元,對於閱讀和創作都是好事,對於「文字」更是!

matters站方的所有缺點,大家都提過了:要分類、要活動區塊⋯⋯之類的。但我們可以仔細想一下為什麼要有那些獎勵的活動?不就是為了要鼓勵所有的人繼續創作以及閱讀或者交流。

那麼,身為讀者或作者的我們到底還能做什麼?

我曾經寫了這篇文章,說著「這還不是文字最黑暗的時代」,那麼,我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留住文字?或者說,我們除了影音之外,我們還期待這世界擁有什麼不同的創作?

我也寫過這篇文章,在說「書」不在生活裡,閱讀「一本書」的可能就變得如此艱難!再回頭來說,如果這樣一個寫作平台(不論是matters、方格子、medium),我們都無法替它多努力一點,或者替我們自己的創作和喜愛的讀者多盡一點心力,那麼「文字平台」的消失是必然的,而「以文字互相交流的可能」也只能回到我們討厭的社交平台裡!

我很幸運地,因為在matters上寫字,遇見許多「以文交流」的朋友,而且是紮紮實實從文字互動中建立起對別人文字的喜愛和更多對自己書寫的渴望,並從中又多了許多啟發,還看見不少自己的可能!

我想要一個「很多人閱讀和書寫、創作」的世界,雖然我知道我寫的字不夠好,但總是我寫著寫著,看著很多人因為我而開始重新閱讀,甚至重新創作,我也會受到鼓舞!

如果還有這麼多人堅持著書寫和創作!那麼就請讀者們也大力支持著你喜愛的作者吧!每一個人都用力的用愛發電,有小圈圈和同溫層有什麼關係呢?問題就在,我們能不能創造出不同的同溫層和小圈圈,同時並存在同一個平台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