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學歷與成就的迷思:資訊泛濫的時代,我們真的能夠成為自己嗎?

應該是三十歲那年,我終於向自己承認「我是個不喜歡教科書、讀書的人,也是個不可能把考試考好的傢伙。」在那之前,我一直以為我是一個「還算是能讀書,只要讀了就能考好試的孩子!」我不只是三十歲後為了對抗體制而離開沒有好條件的就業市場,我還是個從小就喜歡問「聯考為了什麼?」的孩子,更打碎父母心心念念「應該是個讀書的孩子」、「家裡要有一個大學生」的期許,始終不上不下,到最後成為一個只有專科畢業、沒有穩定收入的接案中年!

我與我輩(七○年代後期)那些只能讀職校的同儕一樣,像是身上有著不光采的印記,無法說出自己是哪個私校、哪個默默無聞的學校;我們不像那些前幾志願的人,總是可以大方地秀出自己的學校,與那些與自己相差一兩輪的孩子相稱學弟妹、學姊長;我們更甚是像絕大多數跟我們一樣的職校畢業、考個專科或者技術學院的所有人一樣,明明顯而易見卻往往被隱於整個社會之中:

好像,我們存在與不存在,都不是太重要的事。(反正前幾名的那些人就能撐住這個世界了!但,是這樣嗎?)

關於「學歷」這件事,後來的人生不斷聽著誰為了「有個漂亮的學歷」所以去考了個研究所、沒有考上國立的不唸、沒有拿到碩士論文對不起家裡的期待;然後再不斷地看著這些考完了研究所、國立大學、拿到碩士學位的所有人,繼續過著他們所有人原來就持續的人生。沒有更上一層樓、薪水也多不到哪去,但好像人生的某一塊,就被補上了,缺憾就比較少了!

只是,到底是誰造成了這種沒學歷就有憾的觀念呢?

年紀再長一點,離開學校久了,「學歷」的追求開始換成「成就」的追求。而「成就」,能比的更多了:收入、頭銜、婚姻、事業,甚或到這個訊息泛濫的時代,還得加一點:「名氣」、「人氣」。人們動不動開口閉口問:「你做這能幹嘛?」、「你認真這些能做什麼?」、「你以為你能靠這個成為什麼?」就是很少、好少人問:「你喜歡這件事嗎?」、「你喜歡你自己嗎?」

若是在網路上不巧碰上比較專業領域的人,還會三不五時被不同領域的不同專家用那些中英夾雜的專有名詞搞得暈頭轉向,再不就是一邊交談一邊還要假裝無事不斷google「那是啥」,連基本對話都困難得像是需要翻譯機一樣!

網路的確是帶來許多的資訊,且讓許多不同領域或是相同領域的頂尖或不那麼專業的人湊在一起,但卻更常因為名氣、人氣,畫出一段難以溝通的距離,那不是所謂年齡差異的代溝,而是人們常常遺忘「說話的對象」是什麼樣的人!好像全世界的每一個都需要對自己所好奇的事,要有一定的專業,否則就無法發聲似的。

於是,我們更難以突破不同的同溫互相交流對話;於是,我們更不願意靠近那些沒有人用比較易懂的方式傳遞的專有名詞;於是,我們跟隨我們理解的、懂得的;於是,我們越來越難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難以表述自己的想法,漸而失去喜歡自己的能力!

還是青少年的時候,父親為了我不好好讀書考試,不斷地幫我想著將來的出路,他問過我:「還是你要去打球(壘球)?」他找好教練說可以安插我去打個球,以後長大可以教球;十七、八歲的時候大概所有的老師都在下賭注看看我會不會考不上;一直到四十歲的如今,做的每一件事、每一個選擇仍然不斷地被質疑、質問:「做這能幹嘛?」、「寫這能做什麼?」、「能賺錢嗎?」……

如果說「成為自己討厭的大人(樣子)」是許多長大成人/長成大人的人心裡害怕的事。也許我們可以回頭去看:是什麼讓我們相信了「學歷」、「成就」、「成為什麼」、「第一」……這些事是重要的?也許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在這個當下(2020年)那麼多「人氣」、「名氣」真的有幫助我們「找到自己」還是「追逐別人」?

某天,我在母親的裁縫桌上熨燙著要做布包的布料,突然像是想起什麼,回頭看著年近七十的母親還在車縫一件又一件工廠送來的布料,問她:「欸,說真的,妳好像從小沒有要求過我要成為什麼耶!可是我怎麼一直覺得自己應該要成為什麼?」

母親繼續車著她的衣布,頭也沒回的跟我說:「你知道要吃、要工作就好了啊!有一技之長、能養活自己就很好了啊!」

也許。我也是在母親的這句話裡終於放下「想要成為什麼」的念頭吧!即使我一直知道「我就只能這樣了!」

成為自己沒有很容易,但也沒有很難。至少,要花一點時間陪伴自己、了解自己!

圖:
20160626京都美山,Canon AE-1,對著鏡子拍自己。
好想出國啊啊啊啊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