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從韓國影劇回看金鐘57的台劇爆發,會是曇花一現嗎?

要說金鐘57幾部入圍多項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作品,這是不得否認的,但要說「台灣影視作品朝著爆炸的方向前進」這點我認為「還是要把一些沉痾給挖乾淨」,不要耽溺於「已經能駕馭得很好」「觀眾一定會買單」的創作中,那麼台劇要追上韓劇的車尾燈才有機會。

從七月(2022年)看完韓劇《陽光先生》後,我興起了蒐集韓星李炳憲作品的念頭,於是從八月初至今大概看完48部韓國電影、五六部的韓劇(不含一直重看的《鬼怪》及《陽光先生》)以及約莫十多部韓國以外的電影。

這48部作品中,以李炳憲、李政宰、金高銀、金泰梨、宋康昊、卞約漢⋯⋯及他們合作的導演、演員的作品不斷地連結起作為觀看的挑選。不論是近年的作品,或是三位比較年紀較長的李炳憲、李政宰及宋康昊早二十年前、上個世紀的電影,從角色的變化、劇本的多元,以及他們各自隨年齡變化在作品上的挑選與角色扮演,都教人看得過癮。

金鐘57的入圍名單出爐的那天,長劇集的部分沒有意外的幾乎都是我看過的,而過去這一年也的確能被提起的作品,不論討論熱度或是製作上的水準,就只會是這幾部,要說「台劇爆發」也許可以換句話說:

除了這幾部劇外,其他的戲劇是無法放在同樣的水平上做評比,否則就不會出現幾部劇都入圍十幾個奬項的角逐名單。

「台劇真的爆發了嗎?」若把台灣電影一起加進來看,心裡還是會大大的打上問號,如同過往常問的那句:「台灣電影的春天真的來了嗎?」59金馬的入圍名單應該是我從開始有能力自己買電影票的二十多年來,「我完全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入圍作品」的一年,其中當然包括疫情的影響及台片在院線就是沒有好時段,以及陳腔濫調的故事而不想看,就連上了OTT平台點開來看完也還是會在心裡冒出問號:「這到底在拍什麼?」

拿韓國影劇來與台灣影劇對比,也許不見得公平,但要追上韓國的車尾燈,可能還是得思考一下,到底輸在哪裡?


拜託不要再叫中年演員去演同一部劇(電影)裡他們的青少年了!

到底是台灣的資方沒錢還是導演沒有想過「叫一個近五十歲的演員去演他們同部作品中的青少年是件會讓劇看起來格外尷尬的事」?

媒體或是粉絲老是炒作著哪個演員的顏值好得像沒有老,把高顏值的影星捧上了天,然而這種說法完全沒有思考到「人的年紀變化不只是臉的問題」,也許體態還是青春得宜,但不要忽略了動作、舉止、肢體這種戲劇上會破綻百出的部分,「臉」可以永遠年輕這不是問題,但要一個近五十歲的人去表演自己的十七八歲,怎麼看都尷尬不已。頂多三十五歲去演大學生或青少年已經算是非常極限了。(金泰梨的《二十五,二十一》即是。)

韓劇《我們的藍調時光》中,一票中年演員的回憶場,全都是用不同演員演,長得不十分相像也不要緊。而這個種用不同演員演相同角色不同年紀的部分,在李炳憲早年的作品就有做這樣的區分了。近年台劇愛寫回憶場,又不愛另外找青少年演員來演,使得整部戲都怪尷尬的。

其次是,撇開演員的「年齡」在同一部戲中「無法有時間差距的時空感」,連同場景(背景)的考究也經常性的「反正觀眾也看不出來」顯得沒有時序性的變動。特別是一九九◯年代是青少年與現代的青少年在「時代」的改變,是變化甚大的,不像二◯一◯年的青少年與二◯二◯年的青少年生活上的變動沒有上世紀改變得那麼大。

台劇喜歡寫橫跨從青年到中年的劇,就得把這些全都考量進去。失去了時間軸,故事要多麼打動人心,就顯得吃力許多。(不是你字卡上的西元幾年,就是幾年,場景及當時的物件不對不對就是不對。)

若拉到老年也一樣,中年要演到老年並不吃力,但青年要演到老年也需要在動作、舉止、肢體去揣摩,不是每一個演員都有這樣的功力,只要稍稍不對,就使觀眾出戲,而枉費劇本有多麼精采了。


是劇本不夠多元還是演員只挑安全的角色演?

老是看那些高顏值的演員演相同的角色、相同的情緒,常常只是從A劇搬到B劇,表情、聲音、言行舉止完全一樣,到底是在演戲還是做自己?(登楞!)

韓國電視電影看得讓人過癮的部分,大概是台灣演員(戲劇)少有的。

以金泰梨來說,她的角色多半都帶著一點男性的氣質,如《陽光先生》的高愛信、《二十五,二十一》的羅希度、《小森林》的惠緩、《勝利號》的張賢淑、《外星+人》的以安⋯⋯每一個角色都藏著一點點男性的頑皮或陽剛,但每一個角色都不會看到另一部戲的樣貌,都是很鮮明的屬於該部戲的角色設定;同樣的李炳憲也是飾演過相同性質的角色,但很少會讓人以為他從A劇的角色走進了B劇。

要說台灣的演員人才不及韓國演員,我倒不這麼認為,台灣能演戲、演好戲的演員很多,但要角時常難以跳脫原有的框架,無法多元嘗試的狀態下,就會顯得作品的性質單一而沒有延展性。

像是上述的演員總是從青少年演到年過半百,也很有可能是劇本的變化過少而顯得表演的單一與固定。特別是台灣很容易看到中年演員一直在演青春到三十歲的迷惘,或者永遠在愛與不愛、童年(原生家庭)創傷中打轉。

明明已經是進入高齡化的社會,現今一九九◯年是青少年的中年們,還得一直看著跟自己同齡的演員還在演三十多歲那種尋找自我的劇情,而且永恆不老是怎麼回事?

以李炳憲與宋康昊來說,他們都在某一個時間點上,開始演起還是主角的大叔,以他們大叔的年紀為主要劇本架構的劇情而寫出的劇本,且不斷的嘗試自己沒有演過的角色。


歷史從影視作品中消失!

韓國的電視劇或電影劇本,還有很大量的創作來自於韓國真實事件的改變,以及錯綜複雜的韓國往前推至高麗、往後分化成南北韓民主化的歷史。光是這些歷史,就足以創作出大量的腳本,甚至可以使觀眾連結起整個韓國成為韓國的脈絡!

金鐘57,有幾部是以史實為背景創作,但從大量的台灣作品中望去,最常被提起的大概就是「青春的記憶」,永恆拍不完的青春,永恆說不完的那些小悸動,即使年紀步入中年也無法忘懷地持續追憶青春,而失去中年人得已將生活推進另一個觀看世界的方式,就別提回望所有與這片土地的歷史。(台灣複雜的歷史或民主化的過程,也不會沒有故事可以寫啊!)

要說金鐘57幾部入圍多項的作品都是非常好的作品,這是不得否認的,且我也真心認為這些作品都值得觀眾細細品味。但要說「台灣影視作品朝著爆炸的方向前進(且每一部都很優秀)」這點我認為「還是要把一些沉痾給挖乾淨」,劇本要更多元的創作,演員要勇於挑戰各種不同的角色(陳柏霖的喜劇就演得非常好看啊!)不要耽溺於「已經能駕馭得很好」「觀眾一定會買單」的創作中,那麼台劇要追上韓劇的車尾燈才有機會。

最近又重拿出《白色巨塔》來看,再對比年代相差不遠的李炳憲《IRIS特務情人》,台劇真的不會輸耶!或者再往前推,台劇依然有很多水準非常好的作品,究竟何時被超車而不自知呢?

至於今年出現的配樂及主題曲獎,說實話真的不如十五、二十年前偶像劇爆炸的時代了。

而我心中金鐘57的遺珠是:郭子乾。

我寫過的金鐘57(全部連回部落格,懶得不同平台換連結)

人都在保護自己心裡的那份渴望/華燈初上(第三部)
到底要多愛/恨一個人,才會這樣往死裡去!《華燈初上》(第二部)

華麗登場的《華燈初上》(第一部),誰是被害者?

如果我能完美你心中的我!《2049-幸福話術》

《國際橋牌社2》政治不是你死我活的決鬥,而是一進一退的Tango!

《火神的眼淚》EP05~EP10,你會相信遲來的正義嗎?

《火神的眼淚》EP01~EP04,用以檢視台灣消防救護的劇集!

其他有發行劇本的如《茶金》《火神的眼淚》《四樓的天堂》我都有買回來收藏,只是沒有寫。或者一般觀眾也可以多閱讀相關如劇本的文字,去了解跟多關於戲劇的內容。

P.S
本文本來有一些段落是要寫在我把李炳憲所有作品看完後的文章裡,恰好可以寫在金鐘57後。

圖片來源:廣播電視金鐘獎 Golden Bell Awards/Facebook頁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