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我總是在人際關係的不安裡轉身逃跑|我的壞習慣!

後來慢慢的從別人的行為模式和自己的去思考,才比較能夠不要有太多人際關係裡的不安。真的想逃跑的時候,還是會盡可能的跟那些陪伴自己的人優雅或溫柔表達自己的不安,然後「信任」一些人際關係!

前言:我大部分的壞習慣:亂丟東西、常忘東忘西、一心多用(不專心)⋯⋯跟大部分人一樣,就不寫這個了,寫點比較內在的東西。(但我很少拖延病XDDDDD)

我到底怎麼養成這個壞習慣的?我不知道。我想了很久,從童年開始想起,想起自己因為性別,在父系家族重男輕女的觀念裡,是一種「沒有必要的存在」或者「就被當另一個性別被教養」,再不就是為了「有存在感」而讓自己符合那個性別的樣貌。

「沒有存在感。」小時候誰想這事呢?要不就像《俗女養成記》裡的小陳嘉玲質問著大人「我到底是不是你們家的小孩?」要不就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想盡辦法讓自己有存在感;但我好像不是這樣子的,我總是在心裡唸著一段像咒語般的句子:「爹不疼娘不愛姊姊討厭老師同學不喜歡。」可能要一直到我發現「我一個人也沒關係」的時候,我才擺脫了這個緊箍咒。

回看我的「人際關係」「社交距離」一直都是很孤立或是依附著某一種群體中的關係才延伸擴展,但這要一直到成年出社會後才能明顯的看出來,卻早已養成我在人際關係裡只要感覺到一點不安,我就會向後退兩三步,如果沒有改變,我會頭也不回的逃跑。

這麼說,好像不太好理解。

大抵上就是「只要我感覺到快要被拋棄(或不友善、難溝通),我就會主動切斷一段關係。(其實是我拋棄了關係。)」

還上學的時候,我的朋友就是同學。我試過畢業後還是會跟同學聯絡一下,但因為在學校裡也沒有特別有交集,會反向跟我聯絡的幾乎沒有。(偶爾在人生的路上遇到,好像還是會被記得,但都希望他們不要認出我或來跟我說話。)

不上學後,上班、談戀愛。朋友大概就是同事或是另一半的朋友,然後在離職及分手後,我就又是一個人。

也沒有特別不喜歡「又是一個人」的感覺,因為多半都是我自己主動疏遠!(甚至連我的朋友跟我的前任有交集,我也會完全疏遠)也說不上為什麼,不論這些人之前跟我多麼熱絡或是多麼友善,我只要有一點感覺不安就是會頭也不回的逃跑!

有些人會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靠近我(大部分都沒有),但都被我冷冷的隔在我的不安之外,久而久之應該也就不想再靠近!就算是很多人說的「朋友久久才會聯絡,還是會有當時友好的溫暖」這種感覺我都很少有,比較多的是尷尬XD,因為本來就沒有什麼緊密的關係。

放到網路上,我對人際關係的不安更嚴重。特別是那種一開始很主動靠近、熱絡的,只要讓我感覺一點點不友善(不安),我就會毫不猶豫地切斷互動的可能。有些朋友/網友會抓著我說:「別人遠離你,你自己要檢討啊!」我可能會用更讓人討厭的回答:「你沒有發現是我主動遠離別人,而不是別人遠離我嗎?」(在別人不要之前,我早就先放棄了!)

在我逃跑以後,也不太會有人會回頭想「這人去哪了呢?」大部分人大概就是會認為「被阿線討厭了。」(沒有,就是一種內在的不安而已。表現出來好像特別討厭誰,沒有呢!每天與我共處最久的是我自己,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討厭別人呢?)

這樣的行為算壞習慣嗎?

年少時真的沒有太介意自己這樣從「一段關係」或人群裡逃跑(或切斷)的行為。就算跟前同事或前女友的朋友沒有再有交集,我都沒有特別覺得有什麼不好,但好像總還是會傷到比較親近的人,才開始試著安撫自己的不安,主動去靠近其他人,給那些自己真的在乎、有感情的關係再多一點時間等待。(沒有感情的,像網路很表面關係的,大概還是沒有特別想要改變什麼!覺得拔掉網路線,人都只是網路上的符號而已。)

後來慢慢的從別人的行為模式和自己的去思考,才比較能夠不要有太多人際關係裡的不安。真的想逃跑的時候,還是會盡可能的跟那些陪伴自己的人優雅或溫柔表達自己的不安,然後「信任」一些人際關係!

這個習慣並不困擾我,只是在網路上很容易引起誤解,解釋到煩膩的時候,就願意調整一下(或不解釋)。

如果哪天我遠離誰,肯定不是我討厭什麼,而是我感到不安而已!

圖:20210820高雄輕軌機廠站,Canon EOSM5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