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天橋上的魔術師》EP03~04|文學改編要忠於原著或是連結時代背景?

看完《天橋上的魔術師》的前兩集後,我把吳明益的小說拿出來重讀了一遍;幾乎完全沒有第一次閱讀的印象,但依然對於那些故事愛不釋手,即使它讓我深感悲傷。

從前兩集用魔術師這一角對孩子們做出的召喚以控制集體意識,來隱喻1980年代還處在戒嚴末期對於領袖的景仰、尊崇,眾人一起跳起那支看起來是集體同樂但揶揄當時政府的舞蹈,到了第三、四集就與文字作品本身的連結不再那麼強烈,魔術師也好、斑馬也罷,或是後來的石獅子、唐先生的貓,就只是電視劇裡給出的新樣貌。

也因為將那樣的隱喻加入了戒嚴時期的禁書、端正社會風氣的嚴格禁止的規矩、特務出現……觀眾幾乎可以拋掉原著,連同在原著裡感受到深刻的情感、童年對世界的想像都可以全都從腦海中除去,也許唯有「魔幻」的部分可以稍稍留下來,從現今回望過去許多已消失的事物,能夠再看見也算是體驗著科技帶來的魔法,讓人搭乘時光機回到過去!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是否要忠於原著,著重於人與人之間在中華商場中產出的情感交流?還是將時代氛圍完完整整搬到戲劇裡?在電視劇裡將「時代氣氛」這個因素加入後,反而讓人想起了《返校》這個故事以陰暗的方式表現著時代的氣氛,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變成了「明亮版」的《返校》,在提醒著那個時代的人曾經經歷過的「不可以忘記」「不用害怕想起來(說出來)」的那些!

於是有些文字裡打磨出來較為深刻的情感、人物交流,或者流言傳說,就被刪減了。比如說:鎖與鎖頭之間的關係被簡單帶過了(這也是屬於那個年代很重要的重點);〈九十九樓〉在戲劇裡少了平行時空的魔幻、〈小黑人〉削弱了孩提時光對於物件的情感投射、〈石獅子〉沒了孩子對「未知」的好奇與恐懼。

後面會繼續說著阿猴在小說裡的後來或是唐先生獨身一人與貓精神相伴的部分情節嗎?這樣的改編抽掉太多文字書寫時代裡人與人的溫度,而太過強調時代背景所形成的壓迫,實在是可惜吳明益文字裡舖排細緻的故事。

若是扣除「太強調」時代背景這件事,前四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都還是作工精緻、故事流暢的劇集。只是有部分太像寫小說的手法,常飄忽到其他的地方講別的事,常有斷點斷在不知道為什麼斷在那裡的部分,每次連播的首集,都有著「蛤?這集演完了?」但好像沒演完,又跟下一集連結不上的斷裂感!

而關於時代,有一件事是有趣的。從小我所得知「販賣違禁出版物」的都是台灣人(或黨外人士),在這部電視劇裡是第一次看見以「外省」身分從事地下刊物的發行和出版。這倒是突顯了「權力」這件事,在某一個階層中是有省籍之分,但當有人要給你安上一個叛國罪的時候,省籍也就不省籍了。(補充:那年代要怎麼禁、禁什麼,政府說了算。就算你有像《大佛普拉斯》的主題曲〈有無〉唱的「夠力的bak-khuh」,也不一定能夠逃出威權統治的魔掌。)

看過原著的差不多在這前四集就可以把「改編原著」這件事從腦子抽出了,沒看過原著的,可以看完電視再追一下原著,感受一下1980年尚未數位化的時代,時間的緊迫和緩慢、人與人之間的靠近又疏離,以及情感的交流表達不太直接卻真摯動人的部分!

《天橋上的魔術師》The Magician On The Skywalk 2021
原作: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買個電子書吧!值得收藏啊!)
前期劇本:蔡宗翰、劉梓潔
編劇:楊雅喆、蔣友竹、陳虹任、吳季恩
導演:楊雅喆
主演:莊凱勛、孫淑媚、楊大正、朱軒洋、李奕樵

圖片來源:天橋上的魔術師 公視影集Facebook

又,這幾年台灣電視劇改編文字作品比較精采的,大概就屬2017年植劇場的《花甲男孩轉大人》、2019年的《俗女養成記》,2018年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加入了比較科幻的元素也還算不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