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line
Sunline

換日線。台灣高雄人。二十歲後流浪到台北工作七年後回高雄定居至今。從事接案工作十餘年。大多數時間從事的事都跟書和出版社有關。更多內容請看置頂關於我,或至我的個人網站:https://www.sunlinedesign.com.tw/,e-mail:sunline.liu@gmail.com

不要隨便覺得別人討厭你!

那句「被討厭的勇氣」應該改成「被喜歡的自信」才對!沒有人有力氣天天活成一個一直討厭別人的人!那很累,你也不要自己嚇自己了。

(是日記)

夜半按下幾年前的Facebook回顧,驚見曾經有幾則貼文有過三、四十個讚,想不起來那個時期到底有哪些人在我的好友名單上?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看?我點開了那個按讚的數字,看了看有哪些人?才稍稍記起:啊!對,我曾經跟這些人「是臉友。」

再點開另一則,那段文字是這樣寫著:

想起小時候被排擠的感覺。喔不,其實不是被排擠。比較像是,每次我午飯都不在教室吃飯、午睡時都偷偷跑出教室外、每次同事找我吃飯我都覺得好貴不想一起,就變成「都是你討厭跟我們一起,都是你的傲慢」久而久之,連老師都不知道也不擔心不見一個小孩,我還是會乖乖在對的時間回到教室坐好,乖乖在五點三十踏進家門。乖乖的在乖乖的要求底下乖乖的。

成年後,不得不社會化的群體生活,讓我不斷地在生活中想去適應人群、適應聲音、適應融入別人的世界,卻發現好像總是哪裡卡卡的?(特別是社群網站出現後。)

就好像平常不多話的姊姊,突然因為某些事興奮了起來,呱呱呱的一直說話,我會忍不住跟她說:「欸妳好吵。」她會感覺自己被責備了一樣就安靜了下來。若是換成我一直說話,她會說:「你看我都不會說你很吵。」我會說:「你說我很吵,我也不會怎麼樣啊!」

每個人對「吵」的感受度不同,對「融入人群」的喜好程度不一,甚至與人親疏緊密的距離也不一樣,不是「非得要黏在一起」才代表「我喜歡你」或是「非要跟別人融在一起」才代表「我不討厭你」,不要隨便覺得別人討厭你!你真的沒有那麼討厭,也沒有人真的那麼喜歡一直處在「對生活所有的人事物都不喜歡」的狀態中。

進入中年以前,我才慢慢可以、能夠告訴別人某些大部分人無法理解的感受:

我不喜歡去演唱會、舞廳、PUB,甚至人滿為患的公共場合,所有的聲音都會像蟲子爬滿我的腦袋,會讓我焦躁不安的感到壓迫。唯一還算可以接受的是有包廂、人不多且不要一直唱很吵的搖滾歌曲的KTV。勉強還能看籃球比賽,但棒球比賽除非是真的像國際級比賽、去日本東京巨蛋或甲子園棒球場一遊,我受不了所有的瓦斯鳴笛,所以更不可能去選舉造勢或情緒激昂的抗議現場。

不太能融入群體,應該是生命中的某一種缺憾吧!總是遺憾著不能與別人維持長久的交往、不能往群體一站可以感到自在,每次都想逃、想跑,於是就成了不合群。

但很少能解釋那些不論太正面的慷慨激昂或太負面的自憐取暖為什麼會想讓我想從中逃跑?文字或語詞或語調及肢體,其實都散發著極細小、撩撥情緒的震動,有時太過敏銳便會感到疲累,若是太過投入,便會陷入其中難以抽身,需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和體力從別人的情緒裡脫身而感到精疲力竭。

年紀越長越明白這些細小的情緒拉扯,不是「不喜歡跟別人在一起」,而是適時地拉出了一種自己比較可以應付,且身心都可以舒服的距離。

*

發現我這麼詭異的人不多,能接受這種我將自己流放於人群邊緣,又願意與我交往的人甚少。成了我內心無法改變,但必然成為遺憾的事。

我經常在想:是什麼樣的理由,讓這世界的人這麼容易在群體裡一定要獲得喜歡的肯定,才會不那麼容易對於另一個人的拉遠距離而感覺到「自己被討厭」?究竟「喜歡」與「討厭」為什麼必然地要這麼鮮明被區隔開來?而且經常性地進入了一種非黑即白沒有模糊地帶,甚至沒有獨立選擇的可能?為什麼「不喜歡很吵」往往變成了「你就是不喜歡跟我們在一起」?為什麼無法跟別人同嗨去完成一件很興奮的事也會變成「你就是討厭我們」?

人,為什麼那麼容易感覺著「自己被討厭」呢?

*

我越來越不能在群體裡生活了,不是不能跟人社交或往來,而是越來越不願意待在過於緊密的社群網站、社交媒體、社團活動的人際關係裡。

我喜歡獨立地與他人往來、私下聯絡、偶爾交談,或者不見面不打擾甚至此生沒有交集就再也不互動也沒有關係;我喜歡聽A分享今天小孩發生什麼鳥事、B每天照三餐分享作了什麼飯、C離職了、D今天去了賣場有什麼新發現;我在E全家確診時隔幾天頻繁的問候(我老不讀不或已讀不回他的訊息,他也沒覺得我討厭他。)我在F需要幫忙時花了一個下午幫他找到可以幫忙的人,我在G問我能不能幫忙救火時立馬回答:快來快來!

我喜歡所有的人告訴我「所有不是」社群網站、社交媒體說的那些:你們不用講我就看得比你們多的事。人到底為什麼需要知道那麼多「所有人都知道並且一直高掛首頁和即時新聞」的事?我們都不是24小時輪播的新聞台,我們都有各自的生活要過,我們能不能好好過生活,只說自己的事?

我的確從還是童年的時候,就詭異地無法融入人群裡。那些父母要求而我盡責的扮演在長輩面前乖巧問好、應答的角色,我總是硬著頭皮站進了人群,在微笑點頭時壓抑我想逃跑的念頭;我的確從上學進入群體開始,一直尋找一個人的空間與時間⋯⋯

家人後來慢慢理解「這不是一種鬧彆扭」,而是對我來說與人交流需要大量的體力和精力,別說「花時間討厭別人」了,我需要的是更多的時間休息,而且年紀越大越明顯能感受到所有的磁場而疲力盡!

而我開始有了選擇:你如果不想去可以不要去、我們去半天就回家了、你如果想要一個人去哪裡晃晃你可以一個人去、你如果想先走你可以先走、你就去跟阿姨打聲招呼就好(我很害怕但不打招呼會生氣的阿姨)⋯⋯

*

最近更無法去維繫更多的情感或是人際關係了!你友善的靠近,我和善的回應;你轉身離去,我也謝謝你曾經來過。

至於那句「被討厭的勇氣」應該改成「被喜歡的自信」才對!

沒有人有力氣天天活成一個一直討厭別人的人!那很累,你也不要自己嚇自己了。

20220507 陪著貓妹走最後一段的,高雄

圖:20091108親愛的貓妹剛撿回來的那一年。Canon EOS 450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