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莉
孙莉

挪威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生,关注科技,教育,哲学,女权话题

《七月与安生》——我们都是一半的安生,一半的七月

《七月与安生》是我认为屈指可数的好看的国产爱情片。电影中展现的人性与道德,友情与爱情,理想与现实,自由与生活,自我与责任间的矛盾,拷问着每一个身处剪不断理还乱的社会生活中的我们。我们或许都是一半的安生,一半的七月。

关于人物形象,安生和七月看似截然不同,但骨子里都有彼此向往的模样。这也是她们能成为好闺蜜的原因。安生更是纯粹,她是尝尽生活百态,走遍世界苍凉后知道生活是什么,自己想要什么。这也因为她没得选择,她一直都随心,就像七月说的安生很傻,不会装。而七月一直都是挣扎的,乖巧背后藏着自己的“心机”,可又总是想太多做太少。她想摆脱牢笼又害怕失去,不满现世的安稳,有没有闯荡的决心。直到一切都失去,她才终于敢追求自由,过上安生的生活。可是悲剧就是美好到来前的意外。

关于剧情,刚开始看,我认为安生在道德上站下风,可后来觉得没有谁对谁错。如果非要给这一切找个原因,那也只能说是因为人性的复杂。虽然家明是七月的男朋友,但是家明最开始喜欢的是安生,早于七月的告白。而且家明一直都是喜欢安生的,价值观也与安生更相符。而对安生来说家明是这世上除了七月唯一爱她的人。所以安生的一句“这一切都是我让你的”就变得很合情而让人心疼。而七月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给的”也就不再那么理直气壮,也不会觉得那么委屈。而这种情理也只有在两个差距很大的人之间才存在。

七月与安生的通信对话部分也很触动我。七月说生活没有什么新鲜事,自己过着一眼看到一生的生活。安生说在喜欢大海也不能一直待在海上,自己好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她想回去……两种典型而不同的生活都有厌倦的一天,就像安生说的,“怎么过才能和别人不一样呢,有趣的人都是装的,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很无趣”。我曾经也想做个有趣的人,但是我现在已经放弃了这个想法。有趣都是给别人看的,真实才是自己的,我要做一个真实的人。而且我认为,真实就已足够有趣。

最后结局的改编也是亮点。要么死亡,永远离开;要么远行,各自有不同的生活,不再相见。不管怎样,安生和七月都是不能在一起。如果七月死了,死在自己想要的自由面前。曾经彼此唯一的友谊终究是有了裂缝,因为无论怎样都不可能像从前一样一起生活,无论怎么拥抱和解,也终究不会有更多的交集。如果故事结局七月没死,如安生想像的一样,七月离开去流浪,去追求自己的自由,可能故事更让人平静、因为经历的这一切如果让她们都认清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也值得了!以前看到主角在结尾死亡或诀别的剧情,很多时候都会感慨导演无奈只能用“离开”来草草结束这矛盾关系。但这次我却认为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比真实更真实。无论哪种都合理,合情合理的才耐住情理的推敲,矛盾间才彰显人性的复杂,复杂饱满的形象才是真实!真实的人物形象能让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因为纠结矛盾总是我们的常态。我们都有过追求自由的想法,都有对未来的恐惧。我们总是瞻前顾后,一边求自由,一边想安稳,清清楚楚明白自己该怎么活的人又能有几个呢?!

这是一部 “真实”的电影,真实并不是真实的故事,而是剧情架构逻辑情感都是合情合理的,根植于时代背景,反映社会现象,而又符合人性特点。这也要取决于演员好的演技,导演好的改编,编剧好的剧本。在这个浮夸的社会,越发觉得真实的可贵。我喜欢真实的人,真实的电影,真实的才有质感,真实的才有温度。

看电影时一直想着我的一位老朋友。我们虽然没有复杂的三角恋爱关系,但是我们的性格和成长过程和电影里七月和安生很相像。我和她从高中就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高中时我们俩性格完全不同,她我行我素,淡定从容;我中规中矩,努力上进。后来她选了文科,我选了理科,去了不同大学。她大学毕业后回我们家小城市当了老师,我读了研究生,后来又出国读博士。高中那几年有时会困惑,为什么性格完全不同的我们能成为最亲密的好朋友。当时无解,而多年后我们都找到了答案:我们骨子里都有彼此向往的模样。而现在我们身上已经都有了彼此的影子。我在国外喜欢独处,冷漠淡定,想自由的生活。而她现在已为人妻,多了对生活的坚韧和忍耐。这些年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她经常给我说生活中的不得已,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我向她介绍国外的生活见闻,讲述我的成长变化。虽然只是每年回家见一面,但心里的距离很近,我们仍然是最懂彼此的那个人。

写完影评,第一时间发给她看。她回复我“我们俩心里都住着七月也住着安生。我以前是那个不够潇洒的安生,现在是那个努力挣扎的七月,你一半安生一半七月,不过,总有一天你可以带着七月自由地做安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