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hua
suhua

音乐迷

鲁迅年轻的时候、出售视频成为商品、向往与已得

网上社区里有不少活泼有趣的年轻人,但他们也是病态的人,会同时哀叹或怨毒起来,恨自己生于此时此地。

  年轻人反抗的极端形式便是自杀。例如香港反修例风潮中,有年轻人自杀(被港媒称为烈士或无辜者)。哭泣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宠物被家人扔掉找不回来,也可能是因为新冠疫情或大事件中的受害者。

  想起鲁迅曾说过他年轻时社会上主流的文风是“披发怒叫独行旷野”。但我们所看到的鲁迅作品基本上没有这样的影子。

  中国近代厄运连连,在鲁迅年轻时同龄人的心态就是受伤的野兽。

  他说自己的青春是灰暗的青春,所以他也是与时代同调的。只是他不会肤浅地表达自己,而是化为思考与小说、杂文。他说不会忌讳自己婴儿期咬手指出屁股的照片,因为那也是自己真实的一面。但是,偏偏华人文化的特征就是喜欢攻击别人“无防备的弱点”。有人在电视上讲出自己曾有过的杂念,或是曾有的坏行为,攻击者便会抓住不放。这也是历史上“道德代替法律”深入人心的结果,攻击者不需要自己有完美的道德,只要抓住你“德行有亏”就行了。

  于是鲁迅为省麻烦,把小说里的老大一律写成坏人(他是长子)。

  A女博客说,华女应该象洋女一样百无禁忌,文胸内裤什么的,即使有男人视奸,只要你不在乎,别人就会无聊而退散。

  世界是如此和平的吗?若男人勾引,女人只要拒绝,就能杜绝性犯罪?

  当一群男人视奸一个少女,少女仍不以为然,除非隔着屏幕无法实现恶意。

  美国反恐战争时有个新闻,美国驻军于某个村子的出口,美貌的乙女因生活所需天天要从饥渴的士兵前面经过,家人都察觉到危险临近。他们策划要尽快搬家。但穷人想要搬家不那么容易,在他们搬家的前一天,这名少女惨遭士兵强奸。

  “嗯,前六次都没有发生危险,那么这次也不会有危险。”

  “不,你只有一个女儿。”

  洋小说。丙女打算出售自己和男友的性视频来创收。她相信如果把这个放到网上,会有可观的点击量。可以卖广告。或者,卖给看AV的市场。第一次拍,回放时,她发现用第三者视角来看视频中的自己,那么陌生、僵硬,不性感。于是重拍。不管怎么拍,她都无法令自己满意。为了这一创收,她已投入不少,现在瘫坐在地上的她,决定放弃了。

  总结:洋女的确有对身体的自主权,但女人是被看的对象,女人的性也是。男人在看女人时,可能是拿世上最美的女人做标准,因为商品就要拿“完美品”来衡量。你不能成为单纯的商品,或者无法从“商品”切换到“独立的人”而不失去平衡。

  年轻人幻想的是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获得西方同龄人得到的一切,看起来移民到西方就能实现。但实际上,西方的同龄人是什么样子呢?他们内心真的获得平静与满足?

  海勒某小说里,男主是中年人,妻子和女儿都是茫然的摆出一副放纵的姿态。妻子没有生活的动力,只是假装有什么值得她生气的理由。女儿也是模仿着同龄人的生活方式。他去看母亲,母亲在养老院,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但他为避免承担责任,假装一副惊讶的样子,让母亲以为一切正常。其实他也早就没有“应该”去做的事,只是机械地活着。他对家人失望,但早就不想改变什么了。或者说家人对他也失望。一潭死水。

  你可以说他们什么也不缺。但也不是什么都有了。只要不想去爱,其实也没有必要非为某个人激动,非要为某个人做事。

  拥有科技与民主就什么都有了?

  欠缺科技与民主显然也不是好事。

  港星任达华说过在摄影时很喜欢B国小孩的笑容,他们很穷,可是家人很亲。

  心心念念的移民成了,后来就很满足?

  豆瓣上有个故事,讲一个不幸的甲女,念大学时家里逼她放弃学业,甚至断掉经济援助,逼得她连饿几天,导师不忍心便帮她解决。后来她毕业找到工作,再移民,结婚。家里人也继续勒索她,后来她出了一笔巨额“了断费”,约定不再给家人钱。故事结尾是她现在过着“随心所欲购物”的生活。

  童话里说王子公主结婚后就过上愉快的生活,现代人都不会相信那是持续的愉快了。

  同样,购物一时爽而已。

最后还是要看精神生活怎么样。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or like, so I know you are with me..

Loading...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