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刀》、病机、中医
中国医生的《柳叶刀》专文:此次疫情特点,男性易感,中青年为主,无基础疾病,发热为主,一半有呼吸困难。CT肺炎表现100%。有1/3进ICU。25-49岁占一半。
(以下资料来自微博:
宁波中医赵君:
北京中医院刘清泉院长已经由武汉返回北京,《健康报》记者对他的专访实录在此,
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疗方案是如何出台的?刘院长刚抵达武汉,一下午就会诊了ICU重症及普通病房共60多例患者,根据发病时武汉湿冷的气候,患者低热,胸闷,脘痞,食欲不好,大便溏泻,总体呈现“厚腻苔”等表现,判断此病属于中医“湿瘟”范畴,核心病机是“湿毒致病”,早期治疗应以“化湿”为主,透散表邪;湿一化,郁热就散,热毒也消,切不可起手就过用清热解毒,冰伏湿邪。后期湿邪郁闭化热,进入阳明,腑气不通,肺气更闭,又要注意通腑泻浊。
心灵萌主許玳萌:非典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了73个患者(好像都是重症),全治愈,而且零转院 零后遗症 医护人员零感染
中医杨桢:传染性强于SARS,而毒性低于SARS,发病广,病死少。与高致病性流感可能相似,如果是流感,已知,大家不恐惧。这次是因为未知才引起恐惧封城)
韩剧《医道/许浚》中也有瘟疫一节。许浚的恩师参加了防疫,原先离开御医院的名医也去了一线。男主也想加入,被恩师拒绝了。师父说不会因为你是医生就不得疫病。男主想让原御医相劝,他说你师父那么爱惜你,你只要记住这一点就可以了。后来师父死于瘟疫感染。还把身体留给男主解剖,想查出胃癌的由来。生死无常,剧中女主的朋友,医女之一,也在年轻美貌的时候,死于感染疫病。在网上社区也听闻退休的西医回到一线抗疫,也感染疫病,不禁感慨。
有个中医请求参加抗疫会议,被西医们拒绝。他说:我不开方,我就只听听。最后才勉强得以入席。中医亦是希望在疫情中发挥一己之力,救死扶伤的。毕竟当上了医生,没有人愿意投闲置散。“无才补天”的石头,心中多么煎熬。
中医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人与周围环境、季节气候的关系。例如东南中西北的方位。换季。白天夜晚。针灸中讲满月不补,月初不泻。满月时人气血盈满,不能补。天上月如新芽时,人体最弱,不能泻。药引应季而不同。如逢换季,药引也要随季节而换。中医中有“以毒攻毒”,有人以为玄。但其实西医也有同一发现。洋纪录片曾记载医生怀特在探索瘟疫治疗法时,就曾发现一种毒素可以用来治某疫病,当病人被特定细菌感染,就不会再被更可怕的瘟疫所感染。而且在医生的指导下,也不会有什么强烈的副作用、后遗症。
针灸中有个概念是逢某脏当旺时可补之。一天12个时辰代表12条经络的兴,如风水轮流转。某脏当旺时补之,效果显著。如果在某脏被克的时辰补之,则费力不讨好。而且五脏重在平衡,刻意猛补一脏,则被克之脏必受累,等于害自己。徐灵胎说从明清时起,许多人就以为补药万能,其实许多病症属于实症,用到泻法的更多。这可能是华人性格的一部分,无端地对吃食寄予狂欢般的幸福想象。总是认为要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补偿的方式,就是吃。
假设一个肝虚的人,到了夜里1点的时候,取肝经针灸补之,会感到针下有气(生物电)明显地响应。
摘录《黄帝内经》:肝脏有病,在夏季当愈,若至夏季不愈,到秋季病情就要加重;如秋季不死,至冬季病情就会维持稳定不变状态,到来年春季,病即好转。因风气通于肝,故肝并最禁忌受风。
其它的脏器也是随季节时辰不同而有特定的变化。中医所言之脏不单单指器官,是指与其相关的整个系统。
中医在传统上不是以检验为导向,而是以症状为导向。但现代中医也会以仪器先检查病人的身体再下诊断。根据病人的症状而查其虚实。如果虚,虚在何脏。实症,实在何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补其母,实泻其子。如某脏有病,通常由子脏传来,再传于所克之脏,次传于其母脏,最后死于“克我”之脏。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