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苛求、伪善——电影《关键判决》
此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1991年安妮塔·希尔诉克拉伦斯·托马斯骚扰案听证会上发生的故事。
法庭。
询问:这件事你跟人说过吗?
女主:我当时跟大学室友说过。
后来她请四位室友作证。三个律师一个医生。这阵容对普通诉讼来说已是豪华。但对于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候选人来说,还嫌不够。因为他身后是一群政客、秃鹫。
——你否认通讯(通联)记录吗?
女主:这根本毫无意义,大部分是工作内容的交谈。
——如何解释你跟他有过两次会面?一个你害怕、厌恶的人,你还要去见他?
女主:我不能解释,只有心理学家才能解释。(她知道不能退让,但更不能说谎。一切都必须自圆其说,但做到何其艰难)
这案例很耳熟吧。香港被性侵的女运动员曾说,她每年为性侵她的教练办生日会,她说:我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这样做,我可能是疯了。(在心理学上,这叫重构现实,你希望记忆中的事件不曾发生过,你与他之间不曾有那种掠夺、侵占关系。你想保全自尊。)
听证会是由男方代表(被诉者克拉伦斯的同事和上级)主导的,所以每一询问都是重炮。
她的一位证人对此有反击证言:我每年都会收到某些人的电话和明信片,我知道自己永远不想去见他们,但我一样给他们回电话和明信片。为了继续生活下去,你不得不接受这些痛苦、羞辱之事。
克拉伦斯的同事后来图穷匕见:这是一场战争。所以他不惜用诬陷法也要赢得战争。
听证会主席拒绝了其建议:就算你会赢,但我们参议院会变成什么样?
女主始终未能与已赶到法庭的第二名受害者(女实习记者)见面。听证会要求女记者在证言上签字后就离开。“就算你留下,我们也会用其它证人来填满时间,确保你没机会出庭。”
当女主听到女记者已离开,就知道女记者那份证言听证会根本不会去看。
法庭也提到了那名女记者。询问:她是怎么被你解雇的?
克拉伦斯:她称一名同事为“死玻璃”。我不能容忍这种歧视同性恋的行为。
官司开打后,男方队伍就准备诬称女主为激进女权、女记者为同性恋。
而听证会的策略也高明,请一大票女性列席,表现出“女性们信任克拉伦斯”。不管她们怀有多少成就感和“自豪”,当看到希尔理性而略感性的陈词,估计已在心中默认她是“真实的”。
此案虽半途收山,可是余波未平。当年就在选票上有了反映。一大波女议员得到公众支持而当选。
看到克拉伦斯的夫人坐立不安地等待丈夫的任命,我心中想:你只是为你自己和孩子的利益而战。你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随后的脱口秀和情景喜剧里,女主与克拉伦斯的对战内容也一再重现。民众的戏谑再过一点就是愤怒了。这是对不公正不公平的正常反击。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