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迷
无妄之灾、共生与分享、利益与亲情习惯
亦舒有篇小说,情节老套,但也许仍有借鉴意义。
1、高中生乙女和丙男恋爱,为表示勉励与怜惜,要帮他洗一次运动后的汗衣。父母见着了,大惊小怪,要求混小子来参上。劈头问几时结婚,因他回答不合心意,就命令女儿分手。
2、两人依旧来往,然后丙女父母就为女儿申请了留学,乙男也有意同去,但条件不符合(就当作是不可抗力吧),无法同行留学,含泪暂别。
3、丙男去探望过乙女,但仍然无计相随,为免令家人为难,作异地恋打算。不久后,丙女家人惊觉她断了音信,打听到与洋人同居,便强行带她回家。
为何如此?
用台湾小说的台词:一个人在海外,寂寞空虚得要死,为了不寂寞做什么都行,随便结婚也行。
如果说华人的长处是内向,那么孤身留学,内向的人更容易崩溃。
4、即使旧情人再相见,但却变得陌生。乙女父母虽有悔意,但想回头也来不及。未几,乙女因有孕有身(同居后果),匆忙嫁人。不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全都变调了。
再整理一下:
父母见到女儿帮男友洗衣服,联想到的是恐怕女儿失了身,怕她将来没有好人(正经人,条件好的男人)肯娶。
女儿男友表示暂无结婚意愿,他们联想的是,女儿果然在他手上吃亏了,他怕负责任。或者是宁可女儿只吃这一亏,现在要止损,让女儿专注学业。
他们不了解女儿对这段感情有多么重视,也不了解女儿的性格是坚强积极正面还是随风摆柳。光想着给了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不再有人在她身边勾引她分心。却没想过,女儿在洋人眼中也是美人。
一个未婚先孕、学业浪费的女子,而且身边无人扶持、无知心者,她的人生很难乐观了。
没人爱,固然不幸。有人强行干预,也未必幸运。
亦舒形容那对逼女儿留学的父母,脸上带着凛然的神态。想必他们也是以这副神态,把珠胎暗结的女儿押送回国(乙女与同居洋人并无爱情)。
对于不理解的事物本应先观察一下,而不是以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别人是否幸福。
如果是洋人,即使觉得儿女被人渣缠上,也会用比较理性的态度来处理吧?怪只怪华人的儒家思想重,共生,等级制度,只要长辈发了话,基本不会收回成命,死也要做到。
既然是共生,那么女婿或儿媳乃至孙辈,全都要接纳才行,一点不顺眼就被放大了,“要让这么个人天天来气我?不行。必须拆开他们。”
可是洋人能保持距离,可以三年见一面,自然不必天天受某亲戚(女婿或儿媳)的气,不过同理,也要因此忍受骨肉分离三年。
联想到有人说,如果儿媳不孕,男人必然休妻。这对洋人来说也是咄咄怪事。对华人来说却很自然,“因为你的任务是要让我高兴,你必须成为我的福气”。
喜怒哀乐,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你必须与所有人(尤其是长辈)分享的事。
当然,有人可以轻易拒绝,因为他们从未从家庭或家族中得到什么,但对于已经在家庭、家族中享尽好处的人来说,这不光是资源与利益,还是亲情的习惯。所以他们为什么非要改变原有的习惯呢?反正他们就是受宠者,根本就不想长大,不想与原有的好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