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ha à Tokyo
Betha à Tokyo

Hongkonger. Trans. 東京在住。青山返工的偽港區女子。 (she/her)

語言雜談:IKPA

這篇文章原文是好一段時間前以粵文書寫、放在 Medium 的這篇文章。

最近總是在寫香港的事,這次寫點輕鬆小品。

不知大家有否試過在寫字、做筆記時,習慣寫下一些自己才明白的略字?

以上是我在幾本筆記中找到的,比較常寫出的略字。缺筆主要是因為字要寫得小,但鋼筆筆尖太胖,為保輪廓唯有犧牲部分筆劃。

而將「保輪廓棄筆劃」呢招徹底運用的,有日本的舊式公路字體。為確保駕駛者可以從遠距離快速辨認文字,這款字體省略了漢字的部分筆劃,在減少筆劃時維持文字輪廓,以便駕駛者將每隻漢字以整體來辨識。不幸的是由於後來有學說認為,這些「和平時有點不一樣」的漢字,會令駕駛者過分專注於「不一樣的筆劃」,而忽略了資訊內容本身,提升了交通意外風險。因此這隻字體近年已被較普遍的 Hiragino 字體取締。

字體:GD-高速道路ゴシックJA

而在遇到本無其字或本非漢字詞的文字時,小妹就會用其他方式標示發音,例如以諺文來表達粵語的「킥릭칵락=kik1 lik1 kaak1 laak1」。我不懂也沒有學過韓文,也討厭 2002 年世界盃中的韓國隊,但不知怎的我覺得用諺文字母來一這些粵語中的非漢字詞時,總有種一拍即合的感覺。

回到正題,小妹最近看了一篇世界語討論串 (甚麼是世界語?),提到有位韓國人嘗試為每個 IPA 的國際音標造一個相應的諺文字母,再以那些字母顯示本身用 IPA 拼寫的發音。也就是把上一段的想法擴展至所有人類能發出的聲音和所有語言。

他寫了一篇論文解釋自己的構想,並將這套符號稱作 IKPA (International Korean Phonetic Alphabet)。閱讀前我以為他會像韓文般、以音節為單位將字母砌成方塊表達,但讀完論文後才知道他是想以字母為單位,不會拼成方塊。

作者表示 n→d→t 每次加一橫畫,是最有系統的一組,而三個砌元音的部件,形象則分別象徵天地人。

正如不少歌頌諺文的文章一樣,論文開首讚美諺文字母的科學設計、如何對應口部動作、蘊含天地人三才觀念等。然後作者就講述他在既有的字母上,如何以加筆的形式,去將現在的諺文字母擴展至更多不同的讀音。

撇開韓國人對自家品牌的自豪來看,這想法其實真的很有趣,然而它最的問題在於拼寫時需要放棄諺文本身,能夠以數個部件砌成的一個音節為單位、從而省位、易讀 (雖然我看得很慢) 的優勢,變成純粹地為每個國際音標製一個諺文字母版般。

話雖如此,如果香港粵語都有類似這種字母的發明,去為一些本無漢字、本非漢字詞的字詞,砌個一目了然的寫法來表示它們的讀音,這樣也不錯。只要解決到如何表達聲調的問題,以及克服到部分字母與漢字不搭配的缺點 (聽講多數人都認為問題在ㅇ這字母),長遠來說對於標準化這些詞𢑥的寫法,也很有幫助吧?

至少網絡上不會再有這麼多人,會被那些「你所不知的 X 個粵語正字」騙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