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先生
弓長先生

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因為寂寞

有朋友很可愛的問我:「這樣的方法對待孩子,是每個孩子都有用嗎?叛逆期的孩子呢?」

我:「倒是怎樣才算有用?你是要他聽你的話?還是讓他擁有獨立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並和他關係和諧?」

或者有時候我會回:「聽你的問題,是不是曾經遇過或正在經歷什麼樣的困擾?」


另一個朋友本身是在教育現場的人,跟我說:「你這樣對孩子,是不錯!但,未來出了社會,他發現不會有人這樣對待他的時候,怎麼辦?」

我:「這不是我該擔心的問題,這是他的人生,他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當他發現沒有人這樣對待他時,至少他會自己好好照顧自己。至少他和我的關係也不會因此而緊繃。」


我個人的想法與經驗是,第一:溝通過程中「陳述的是觀察而不評斷」通常都會有不錯的結果。

第二,時時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並照顧好它。因為情緒是自己造成的,我們只需為自己負責。聽到某句話或對方的不耐煩,自己會焦慮憤怒不悅,這些是自己要學會如何照顧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對方不能這樣做。

我們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希望別人負責。

看到孩子一直滑手機,會不會有情緒?

忙了一天回到家看到家裡一團亂,另一半正開心的追劇,會不會有情緒?

好不容易坐下來喘口氣,卻被誤解偷懶,會不會有情緒?

這時如何應對?

這裡的應對包含:如何應對事件?如何應對自己的感受?

甚至有趣的狀況是,明明這個人是憤怒的,但他以為他很平靜。

單純的語氣平緩,不代表平靜。還包含了文字的組成。這些在仔細觀察下,一覽無遺!

很難,是真的;但,做得到。


去年準備升上小六的姪女因為沈迷手機,身邊長輩無論責備或是各種的威脅利誘討好,始終無法改善。而我基於對彼此界線的尊重,也不會介入。直到老闆開口問我有沒有方法改善?

暑假快結束的晚上和老闆與姪女閒聊,前面聊了很多關於「文字組成」「語態」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中段我不經意提到:「就像我很納悶一件事,有些人沈迷於手機遊戲,身邊的人無論怎麼勸說責備,還是如此的堅持,難道他不知道沈迷於手機遊戲不太妥當嗎?」

姪女笑了笑:「知道啊」

我:「這樣啊!那既然知道,我好奇的是:『是什麼原因還那麼的堅持』?」

姪女看著我,低聲地吐出一句話:「因為寂寞」伴隨著眼淚滑落。

我:「如果身邊的人每天用一些時間陪你說說話,就算是五分鐘十分鐘,聊聊天!不講道理不責備,單純像朋友聊天的陪伴,你願意少玩手機嗎?」

姪女看著我笑著說:「廢話!當然會」

我:「這件事,我會幫你跟身邊的大人說,你答應的事我也相信你會做到,這樣你可以接受?」

姪女:「好啊」

接著順勢轉到其他的話題。


看見行為問題背後的他/她,而不是只針對行為問題作出反應。

而且,她究竟會不會改善不是我在乎的點,而是在乎她發生什麼什麼事造成現在的行為問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