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先生
弓長先生

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自我覺察

在對談過程中發現一些普遍親子或親密關係間的狀況。

  • 要求孩子專心,卻不教孩子如何專心,或是當事人也常一邊滑手機一邊回應孩子的問話。
  • 要求對方要情緒穩定,卻不教對方如何情緒穩定,或者是當事人也時常情緒波動而無自我覺察。
  • 希望對方要放下,卻不教對方如何放下,或者是當事人外表自在從容內心卻執著於未完成的期待而無法自拔。

到頭來發現並不是不教,而是根本也不知道如何怎麼做,因為也許從小就是被如此對待。

這些都是可以時時自我覺察的狀態。

認知無法改變一切

很多人說要溝通,不知道怎麼溝通,只會說道理、指責或討好。

孩子知道要專心,只是他不知道如何專心。一再的提醒孩子要專心,多數到頭來都是不歡而散。

知道要情緒穩定,只是對方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認識情緒、接納情緒、讓情緒穩定而不是壓抑。

知道不要沈迷於手機遊戲,但面對更多的說教與責備往往只會投入得更深!

常聽到「不教不行」,沒錯「要教」。但,不能只告訴「目標」(專心、情緒穩定、放下)而不給「方法」。

說教與責備並不是「方法」,而是在「應對」對方的狀態。只會在對方的認知裡形成更大的防衛,因為說的這些對方都懂,只是不知道「方法」不知道「怎麼做」。

這樣的狀態正是越努力越挫折的呈現。越努力要求孩子專心,孩子和當事人越來越挫折...越努力希望另一半情緒穩定,另一半和自己關係越來越緊繃,彼此壓抑成為不定時的未爆彈。

誤解多數來自於沒學過

  • 很多人把說服,誤以為「溝通」。
  • 很多人把要求,誤以為「溝通」。
  • 很多人把指責,誤以為「溝通」。
  • 很多人把脅迫,誤以為「溝通」。
  • 很多人把講道理,誤以為「溝通」。
  • 很多人把利益交換,誤以為「溝通」。

因為很多人從小幾乎就是這樣「被溝通」,所以認為這就是「溝通」。

另一些情況是不願承認自己是在「說服」「要求」「指責」「脅迫」「講道理」「利益交換」。

溝通的關鍵在於拉近彼此的關係,達成共識和解決問題是附加的成果。

帶著解決問題的期待進行「溝通」,過程中是否能察覺此時此刻自己是單純的表達立場與感受,還是在說服、要求、指責、脅迫、講道理或是利益交換。

自我覺察

溝通除了說話語氣、說話姿態很重要之外,另一個關鍵在於自我覺察:

當孩子不專心時,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會焦慮?會難過?會生氣?

當對方情緒不穩定時,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會焦慮?會難過?會生氣?還是感到無能為力?

面對未完成的期待而無法自拔時,自己的內在狀態如何?會焦慮?會難過?會生氣?感到委屈?

因為自己內在狀態沒先處理好,「說服」「要求」「指責」「脅迫」「講道理」「利益交換」等各種的應對姿態就會不斷浮現。

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地方。

希望協助更多人透過覺察,學會情緒穩定。

希望協助更多人透過覺察,學會專心。

希望協助更多人透過覺察,學會放下。

這樣回到生活中,才有能力去協助身邊在乎的人。

而不是只會跟在乎的對方講一堆目標:「要專心」「要情緒穩定」「要放下」「不要想太多」,卻不提供「方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