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先生
弓長先生

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應該」說?!?!

很多時候會不小心自動導航進入:「應該要說什麼」的「觀點」。但如果忽略了一些東西,反而容易導致「內在矛盾」或「對外挫折」。

去年聖誕節和一位心理諮商師同時也是很親近的朋友碰面。

她、她先生和孩子進門後在放包包,我:「你還好嗎?」

對方不假思索的回答:「還好」

我看了她一眼:「真的嗎?」她看了我一下,我:「我不相信」

接著我轉頭開燈,聽見她跟叫著我麼名字同時說:「你怎麼這樣?」轉頭看見她爆哭。


我感觸很深,一個受過專業心理訓練的人,有時難免會因為自己的狀態不穩定,導致會有反射性的應對。

而這樣的「應對」,可能來自於希望身邊的人不要擔心,想滿足身邊的人「期待」。

加上從小被「教育」出「還好」是一個很安全的答案。

但,因為跟他內在狀態是衝突的,也就是說出來的文字和內心是「不真實」。

而,我的回應剛好不是傳統的應對。也許瞬間讓她有了很大的衝擊。


從小被「教育」出「還好」是一個很安全的答案,也就是「觀點」。

就是在某些情況下「應該」說出什麼。

但,這樣真的好嗎?

有些朋友在這樣情況下的回應往往是:「難道我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嗎?」

事實上,這樣沒錯。

只是,如何照顧好自己的狀態後說出一句不會造成「情境」和「對方」不舒服的話。

或許當我問出:「你還好嗎?」

對方:「這陣子確實不太好,謝謝你的關心」可能對她來講,整體的衝擊不會那麼大。

而這部份,就涉及到「內在安頓」和「自我覺察」了。


很多時候會不小心自動導航進入:「應該要說什麼」的「觀點」。但如果忽略了一些東西,反而容易導致「內在矛盾」或「對外挫折」。

而忽略的那些東西,也許過去在成長的歷程中,並不曾被教導過。實際上,多數的情況在成長的過程中,並不會被教導。

因為,很多大人也不從學習過這些。

所以也會延伸出一個問題:希望孩子學會的是「自己的價值觀」還是「身為一個人都值得擁有的價值觀」

而在這個和另一位朋友的對話,之所以提到「受限」則是需要釐清「應該」的觀點是從何而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