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先生
弓長先生

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居家防疫Day44

單純給孩子愛,而不是幫孩子解決難過生氣的情緒。


有天跟老闆說:「無法好好跟孩子相處的人,也許跟身邊的人相處也會蠻辛苦的」

覺得孩子就像不好溝通、不容易對話的大人。

反過來,無論平時對待幼兒是威權或是討好還是其他的應對姿態,把對待幼兒的方式,套用在身邊的人試試,看看彼此交流順不順暢。

當然前提是,在乎彼此的關係!如果不在乎,就放著吧!


幾天前的下午聽見資深男在客廳因為某件事和新進人員有了比較大的「互動」。

因為資深男說的話,新進人員有了情緒波動。

接著資深男帶著怒氣:「你怎麼『又』這樣」說完後就離開了客廳。儘管資深男覺得他自己很平靜。

新進人員的狀態轉變成委屈。剛好我在廚房全聽見了...

走過去蹲著注視新進人員,他說:「我剛剛只是@#@!$」

我:「我知道,我全部都有聽見,我們去工作室再聊吧」

手牽手離開了客廳。


新進人員委屈的說:「我剛剛只是@#@!$,阿公就說我『又』這樣」

我:「你很委屈吧?!如果我被誤會,我會覺得很委屈」

新進人員點點頭。


我:「我猜」

「可能你前面的動作被阿公誤會了吧!有時後有些話或動作可以輕一點或說慢一點,比較不容易被誤會你在生氣或是『又』怎麼了。這樣說你可以接受嗎?」新進人員點點頭


我:「有什麼我可以幫你的嗎?」

新:「阿爸抱」


有些人容易因為對方的一個動作或反應,無意識地勾起了漣漪,而伴隨著直接反射的回應。

這樣的對方如果是個半獸人,特別容易用較高姿態或討好的方式去應對。

高姿態習慣,變成畏懼。討好習慣,變成寵壞。


大一點之後的孩子,或許根本不讓你有任何機會去應對!


如果彼此都是成人或是伴侶或是家人,八成吵了起來或冷戰...

「你說清楚啊!我『又』怎麼了」


「對方的一個動作或反應」多數不見得是針對誰,而是一種的「狀態」。而且是一種「自己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的狀態

只是看到「狀態」就會有了「詮釋」。接著說出口的話會隨著我們的「內心詮釋」而有所不同,進一步牽動了關係緊繃、疏離還是契合。


「孩子不行不教、要教才行」是很多為人父母長輩的心聲,因為擔心孩子的未來、怕孩子學壞。

但,如果是帶著會讓關係緊繃的詮釋。

就算教會,彼此也疏離了;不少沒教會,關係也支離破碎了...

有次協助一位遠方的朋友,完整寫出樹狀對話脈絡跟可以嘗試因應的方式。

事後跟我說:「知道是試著單純給予愛跟在乎,在衝突當下孩子的反應還不錯,雖然還是無法理解脈絡間的關聯。但還是蠻開心跟孩子有了不一樣的對話樣貌」

也許,有些東西不需急著理解。因為有點難解釋....

單純給孩子愛,而不是幫孩子解決難過生氣的情緒。

單純給孩子愛,而不是急著要他改。


#居家防疫543 #42y生活日常

#身教大於言教 #有意識等待

#一起當個溫暖的人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