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長先生
弓長先生

內觀者 / 敘事治療 / 非暴力溝通 數位宅男 / 曾經音樂人

孩子要「教」?不「教」不行?

常聽見「孩子要『教』?不『教』不行?」

沒錯,要教。但要,怎麼教?無限道理循環?碎嘴?責備?或是討好?

有時過於執著在「要教」,很容易陷入彼此立場對立。尤其當關心話語被包裹在「要教」的執著裡的時候。


幾天前在清境農場滿天星空的夜裡和國中姪女聊到「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和「ACE」童年負面指數,因為希望她能更深的理解感受與情緒,並學會自我療癒。

也提到在前些日子的某日,那天老闆和姪女的爸爸同時問我如何改善。因為和青春少女通完電話後感到的挫折與委屈。

因為他們告訴我,和青春少女對話的過程中,無論問什麼說什麼,尤其那些東西都是他們幫青春少女做的事或是關心的話語,姪女的回應都是「恩」「喔」「知道」「隨便啦」「都可以」。

其實對方的回應,不一定是針對我們。只是對方的狀態也許還沒回到對話的當下,白話意思是,也許孩子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也許她手邊正在忙但又不好意思拒絕?也許她功課壓力不小?

所以所謂的如何改善?究竟是要改善對方不要這樣回應?還是改善說話的內容?

就像很多人會問我:怎麼把話說好。


其實比較重要的是學會當我們面對各種回應時的感受,進而先照顧好自己後,把一句話說的完整。不一定要說的漂亮,而是說的完整。

當下是否能理解孩子「恩」「喔」「知道」「隨便啦」「都可以」,而不帶任何評價?

當下是否能接納孩子「恩」「喔」「知道」「隨便啦」「都可以」,而不帶任何評價?

儘管不認同孩子的「恩」「喔」「知道」「隨便啦」「都可以」。

昨晚和小舅子越洋聊了將近四十分鐘。他問我:「你在和青春少女對話的時候,她有『恩』『喔』『知道』『隨便啦』『都可以』嗎?」

我:「不太會!且就算她這樣,我是能接納的。對我不會影響!」

小舅子:「那會有些防衛性的動作或姿態表情嗎?」

我:「不會喔!」

小舅子感到好奇,也針對這部分和小舅子分享了不少我在處理對話時,所抱持的核心狀態「接納與理解」


當時三歲多的新進人員,某次賴皮哭鬧不想洗澡,在浴室門口嚎啕大哭。

我蹲著看著他:「Aaron 準備洗澡了」,老闆蹲在浴室內看著門外的我們。

新:「我不要洗澡」搭配跺了一下地。


我:「我知道你還想玩」新:「對~~」(大哭)


我:「我知道因為現在不能玩,你很生氣也很難過..」話還沒說完,瞬間被新進人員用力的推了一下,隨著動作我往後倒坐在地上!過去他不曾有過的行為動作。


倒坐在地上的我,看了一下老闆,確認她沒有意圖說話。

回到蹲姿的狀態,跟新進人員說:「Aaron 進去洗澡吧!」

進去後沒多久就聽見老闆和新進人員嬉鬧玩耍的聲音,洗完後我接手抱上樓,老闆接著洗澡。


在上樓的過程中,和新進人員仍舊東聊西聊,畢竟剛剛那件事已經不是這個當下,可是不代表我認同他的行為。

吹完頭髮穿好衣服,我:「Aaron,有件事阿爸需要跟你說一下」

新進人員坐在床邊靜靜看著我:「好啊」


我:「我知道洗澡前你很生氣,你可以很生氣,我會陪著你。」新進人員點點頭。

我:「但你推了我一下,把我推倒了,這樣的行為反應,不太妥當。你不能因為生氣而推人,我需要你跟我道歉」


新:「阿爸,對不起」

我:「恩,那知道是什麼原因需要道歉嗎?」

新:「知道」

我:「還記得阿爸曾經跟你說過關於情緒和情緒化嗎?」

新:「恩」

我:「可以生氣可以難過可以有任何的情緒,但不能傷害自己傷害別人。」

新:「記得,只是有時會忘記」


我:「我知道你記得,只是偶爾會忘記。當下次忘記的時候,我會再提醒你,好嗎?」

新:「好」


我:「雖然那時我不舒服,但我還是很愛你,去玩吧!」


過一下老闆上來,我跟老闆說:「謝謝你在我被推到的當下,靜靜的看著我們而已,沒有說什麼」


多數的大人在這時候或許會說:「你怎麼可以這樣」「他是你爸爸耶!」「你怎麼可以推他」。因為「孩子要教,不教不行」。

有時只會讓本來是兩個人的事演變成三個人或更多人捲入。所以我謝謝老闆,在責任界線上,慢慢懂得釐清。


生活中的應對和「理解、接納與認同」離不開關係。

當能如其所是的「看見」一個孩子的狀態與動作,才有機會理解與接納。儘管我不認同他的行為動作,但不代表我需要在那個當下著墨。當下需要處理的對於情緒的「理解與接納」,而不是行為問題。

解決行為問題最好的方式是拉近彼此的關係

孩子要教,但關於「教」,在我的想法裡「理解與接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希望新進人員能學會更多的理解與接納,未來得以輕鬆自在應對那些高難度的衝突場合。

而且當給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接納,很多問題自然會解決。

不過,理解和接納可不是凡事妥協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