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人類學StanleyNg
商業人類學StanleyNg

人類學人,阿爺當軍官,阿爸於大逃亡時代,游水落香港白手興家,深感人類於大趨勢中的渺小。大學畢業後回流返港,於家族生意打工,同時多年來活躍於專業和國際青年組織,一片丹心,真誠相信,人人為人人,世界更美好,試過去不丹起廁所,東帝汶講課,柬埔寨同當地人一齊StartUp救地球。 返回地面,有感萬物由人起,專注研究,觀時度勢,認為商業世界,有果有因,只要細心觀察,明白人心博弈,自然掌握商業𥚃的人類學。

【厚質報告】疫情後十種消費趨勢的形成(下)

七)導師學徒經濟

隨著不同的社交平台,配對平台不斷普及和拓展,學生的學習形態也越來越接受遙距化,我們已不用局限於超級市場社區壁報板找尋補習老師/鋼琴老師/游水私人導師;相比起網上課程,學生跟教練/導師,學習更commit更認真;網上通訊和學習科技亦令到很多有趣的新發明出現:

  • 今年8月有眾籌計劃給你戴著Hologram可見到影子陪跑員
  • 愛爾蘭幼兒品牌WaterWipes 建立虛擬平台協助新手家長連結專業人士及其他嬰幼兒家長
  • 英國百貨公司John Lewis 免費提供遙距styling顧問服務,15-30min. IG 短片、電話、視像電話郡都可以

畢竟,人類是天生社交動物,亦喜歡有真人教,在網上標準課程不斷發展的同時,「導師學徒」的連結和服務將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廣,越來越成為大眾的期望和生活模式。

八)心靈按摩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大家都有壓力」。2006年巴士阿叔的金句,放到現在,看來壓力有增無減,經濟有壓力,競爭有壓力,居住環境有壓力,社會有壓力,香港人身份認同Made In Hong Kong 有壓力,衛生環境有壓力,連呼吸食飯都有壓力,2020 年,對大部份地球人,都非常之難稱得上為開心的一年。

在這樣的大氣壓之下,能夠為客人紓緩心理疲勞,減輕壓力痛楚的體驗,自然會得到人類喜愛。方法各適其適,自古以來,日本酒店就有AV節目,上年,Marriot Moxy 酒店房間就有ASMR (Autonomous Sensory Meriden Response) 影片 (即是那種輕聲耳語,又或是碎碎的環境噪聲)選擇。

*其實ASMR 是相當有趣的課題,又說這效果是源自於人類感到無威脅的安全感或親密的關注感知。與靈長類動物修飾行為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當牠們皮膚頭髮被疏理時,會產生極大的滿足感(以逾悅感為邊界),當中,所需的並非清潔,而是相互建立的親密關係。

當然,如果能夠治標又治本,紓緩壓力源頭,如果以公司為例,利用科技,協助有效地分配工作,甚至乎四天工作,協助員工有效舒適地Work From Home當然更好,畢竟,最新數據顯示,76%的打工仔都覺得雇主對會員的身心健康應有責任。

https://news.marriott.com/news/2019/04/11/moxy-hotels-launches-first-of-its-kind-a-s-m-r-bedtime-story-videos-exclusively-for-guests-of-the-new-moxy-nyc-chelsea

九)成長方程式的重寫

全球性的經濟不穩,失業率飆升(歐洲美洲青年情況比亞洲情況嚴重得多),但樓價物價卻高企,不少年青人的人生目標只可以推遲,感覺好像30歲後才是真的「成年」。在經濟壓力大的社會,例如日本/香港等,結婚、買屋、生仔對不少年青人也已不是人生的方程式,不少人覺得生活體驗、成長經歷和生命意義更為重要。

應對這個處境...

  • 有公司/品牌協助用咗戶達到成長目標: 馬來西亞銀行Hong Leong Bank 推出兒童信用卡和手機帳戶,在家長監督下學習理財;澳洲App Pearlii用AI 幫你檢查牙齒,提供護牙建議;美國品牌Equal Parts賣廚具送烹調貼士、靈感、菜單建議。
  • 也有的會為用戶達到「成長感」(社交媒體始終會建構人們對生活水平和風格的期望):上海於上年中已開始有18元人民幣30分鐘的共享盒子,五平方米有沙發有冷氣有Wi-Fi有電視有遊戲機的「私人空間」;Booking.com 今年年頭於紐約市推出了20個新年願望主題套房:「與寵物一起」、「重拾浪漫」、「財務精明」、「充滿冒險」。
  • 亦有品牌配合新價值觀,陪伴用戶面對新歷程:有衆籌公司Pillar以畢業生邀請他人協助自己還清學費債務為主題;美國上門收衣服洗衣店Hampr,提供彈性工作機會,平均月入$1300美元。

回應新世代的特殊成長經歷,是一明顯趨勢。

十)虛擬虛榮的實質

自古以來,不同財產實物的擁有或穿戴都時身份象徵。前一段時間令我最糾結的就是「虛擬時裝」,上年中,全球第一件虛擬時裝就以9,500美金拍賣售出。衣服是穿在人類身上的,用高級時裝的價錢,購買一件不能穿在自己身上的「衣服」,實在不容易理解。但,如果,把IG或者其他社交媒體圖片或短片上的「衣服」,理解成替影像裏的「人」裝飾的視覺效果,又好像漸可理解...畢竟,在遊戲世界裏,給你的遊戲主角買武器買衣服已經是很普通的事,替IG影像裏的「你」買衣服又有何不可,再何況,疫情裡,人們已經被虛擬時裝展、時裝化遊戲世界、視像會議等包圍着,你的朋友見你的影像比見到你真心多,未來,給你的影像、你的虛擬身份升級,可能,更「真實」。https://www.forbes.com/sites/cathyhackl/2020/06/08/why-virtual-dresses--augmented-fashion-are-a-new-profitable-frontier-for-brands/?sh=27f185b62c8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