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hioubonn
lishioubonn

劇場工作者,著迷於身體。 instagram: lishioubonn

2005:老少女

可不得不說,同時因真相揭露的衝擊,才會努力在自我責怪中堅定自己的意向——即使緩慢笨拙,也想回應並陪伴記憶中那個手握已絕版的《童女之舞》的青春少女,耳機播著模糊身份界線的〈Loves Me Not〉,一同對社會失望,感受非關愛情的心碎初戀,然後再好好長大。

短暫的生活裡,雖然多數時間是獨自安靜地完成份內工作,然而卻經常遇到令人遺憾甚且氣憤的社交窘境,準確來說是形容工作場合中對於女性的偏見。當我們以為做事能力不分年紀,旋即面臨 26 歲太過年輕不得承擔重要職位,27 歲則太老、需要把工作給還不會考慮結婚的人選。好像沒有過渡期般,經常為年紀抱以尷尬的姿態和微笑。

標榜倡議、前衛的文化、藝術圈的性別意識,事實上也總讓人失望。必須快速多產否則招致遺忘的世界,更仰賴資源充分與否。握有資源分配權的人們,顯表於外但未內化成生活的斷裂模樣,在知道內情的人眼裡,費解之外,越發希望他們不如就坦率地承認他們自身的缺乏。

「『我們』尊重『他們』。」一詞最常見於自視高等的族群,面對異文化時說的話,而明明努力解剖背後語言權力、辯論百年餘之際,卻依舊可看到尊重一詞,被拿來當作無性別意識決策失誤的公關解套,擺明就是在說:「對不起,我們就是沒把年輕女人當作藝術家。」(可能也沒有真心的對不起)


01

陳綺貞的〈Sentimental Kills〉在 2017 年重新編曲再製,剛好是自己失眠開始加劇的時候。很訝異不是他的歌迷的我,竟因為失眠創造的共感,而去挖出早期的版本,重複聽了許久。

《華麗的冒險》裡最為人所知的應該是放在專輯的第一首歌〈旅行的意義〉,不過單曲的型態出版的順序,〈Sentimental Kills〉是早於〈旅行的意義〉的,我想對於陳綺貞與樂迷們,〈Sentimental Kills〉才真正是人生至關重要時期的一場華麗冒險。

有點遺忘十歲出頭到底有什麼失戀煩惱,喜歡的人也沒有能力出發去旅行,但情竇初開的兒時,喜歡〈旅行的意義〉並偶爾覺得疼痛;長大後則隨著〈Sentimental Kills〉一次次播放,來揶揄自己不是活在臺灣的時區。多愁殺人,失眠也殺人,甚至殘酷地發現這兩首歌,其歌者或聽眾都是被留在房間裡的人,

走不出去。


2.

2020 年東京事變重新活動,讓沉鬱的生活裡多了一點動力。

2000 年代隨著聆聽載體與音樂格式的變遷,音樂市場開始朝向數位下載發展,造成實體唱片市場萎縮,動輒百萬張專輯的時代已然過去。東京事變彷彿誕生在這個夾縫裡,原本念及引退的椎名林檎,選擇以樂團的形式繼續創作。

〈修羅場〉某種程度上可視作第二期東京事變,朝向曲風多元化、組織分工重構的開端。首次看到這支 MV 時讓我想起 70、80 年代日本舞踏團體山海塾,或可以說喜歡〈修羅場〉和舞踏的理由,大概就是因為鍾情的顏色,是血的顏色。

陷入痛苦的情慾與愛情宛若頸動脈噴濺出的血,比起單純愉悅的感受,愛體現得比死亡更像死亡。也讓我想起任航極端決絕的文字:「我買了一把刀/我們可以共用/如果你不愛我了/我就殺掉你/如果我不愛你了/你就殺掉我。」


3.

想了很久究竟要不要寫t.A.T.u〈Loves Me Not〉。畢竟在知道他們女同志雙人組合形象,充其量是滿足異性戀中幻想的包裝炒作之後,十幾歲喜歡他們的我瞬間變得困窘。

即便是當年的歐美樂壇,對於 LGBTQ+ 議題的歌曲、MV 劇情畫面,不是禁播就是刪減,甚至幾乎沒有同志標誌鮮明的歌手、團體。t.A.T.u 的出現使其樂迷在消費中確認自己的主體認同,並讓LGBTQ+ 族群一度相信流行文化是可以撼動與解構父權機制,事實不過是再次傷害一個族群。

回頭去聽《Dangerous And Moving》專輯中塑造雙人成對/對稱的概念,諸如〈All About Us〉、〈Friend or Foe〉或〈We Shoot〉等,十幾歲覺得獲得無限勇氣,現在聽來反像嘲諷:「你知道你成為結構共犯了嗎?」

尤其女性主義啟蒙了自己,卻又困在創傷裡頭時,那種精神虐殺。

可不得不說,同時因真相揭露的衝擊,才會努力在自我責怪中堅定自己的意向——即使緩慢笨拙,也想回應並陪伴記憶中那個手握已絕版的《童女之舞》的青春少女,耳機播著模糊身份界線的〈Loves Me Not〉,一同對社會失望,感受非關愛情的心碎初戀,然後再好好長大。


同場加點一首

有太多優秀作品很怕在有限年歲看不到它完結的時候,例如矢澤愛的《NANA》。

若先不吐槽我對真人版的選角,《NANA》2005年電影版伊藤由奈唱的〈Endless Story〉,及隔年動畫版土屋安娜的〈Rose〉,一定程度上具現了漫畫中的聲音,至少聽到音樂,會勾連《NANA》錯綜複雜的關係、每個人物登場的造型,還有角色抽的菸。以至於聽著聽著,就回去再刷一次漫畫。


【尋找女性/性別議題藝術家-Google Map協作計畫】

說到女性藝術家、關懷性別議題的藝術實踐者,你能說出幾個名字呢?可能包含碧娜.鮑許、草間彌生、芙烈達.卡羅、蔡瑞月等人,那麼如果將場域限縮在臺灣,你能又說出幾個名字呢?

這一次,不分創作/實踐領域、世代、新銳資深程度,為了瞭解自我認同為女性或關懷性別議題的藝術家、創作者們在臺灣的哪些空間、場域活動,以及在這些地方活動時遇到哪些情況或困境,我們展開協作計畫,盼能透過透過編輯自製地圖 ,或是匿名填寫 Google表單 ,找到自我認同為女性,或是關懷性別議題的藝術家(藝術類別領域不限,攝影、音樂、文字、舞蹈等領域皆可)。

詳情可見粉專

21.06.15, Taipei
Bonn.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