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
蹲點

一個以左翼視角觀照社會的內容平台。我們關心當下香港、大陸及海外社會走向,反思已經滲透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新自由主義和民粹主義價值觀;分享對政治、經濟、社會運動、文化等議題的思考。 TG Channel : https://t.me/squatting2047 網站:squatting2047.com Facebook:@squatting2047

吃裡扒外的「壞孩子」該歸隊嗎?:港台風波


《頭條新聞》是為批評公權力而生,但這次它被公權力方——警察批評了。今年2月,《頭條新聞》因為新一季拍攝的視頻諷刺警方作為,被警務處處長鄧炳強投訴其抹黑警隊形象,誤導讀者。香港電台為本地唯一公共廣播機構,現在處處遭遇掣肘,到底這個政府用公帑養的「壞孩子」應該擔負什麼職責,又為何實現不了?

支力

Like港台的Facebook專頁!Subscribe港台的Youtube channel!你做齊了嗎?

自通訊局應TVB要求,取消免費電視台播放港台節目的規定後,市民視之為對港台的又一打壓,紛紛發起支持港台行動。這些支持行動的對象不僅限於長期處於風眼的《頭條新聞》,更惠及港台的其他節目,港台再次成了民間和政府及保守力量的角力場域。

/保守力量不願意見到的,只是港台收政府錢又罵政府/

這一輪的打壓如果有什麼不同,其實是港台(其實是《頭條新聞》)與代表港府統治正當性的警察之間的直接衝突。繼警方多次向通訊局投訴後,港台的法定監察機構「港台顧問委員會」亦積極介入,要求港台提供投訴調查報告,不從則要提出解釋。另外,民間保守力量近幾年來亦積極反動員,經常組織大大小小的示威或集體投訴行動,港台承受的壓力持續增加,種種行動目的都是要統整政府部門,要吃裡扒外的壞孩子歸隊。

此前保守力量對港台的批評無非圍繞收視率不高、收政府錢卻批評政府的問題上。

這些批評其實早就被回應過了,論及收視率,就算是《頭條新聞》,港台台長梁家榮在早前給港台同事的信中亦清楚列明,該節目在港台網站/流動程式上有更700萬觀看次數,在Youtube上更有超過1,300萬,這些數字都反映港台的節目有一定觀眾群。

港台電視的節目收視率的確不算太高,但拿港台和商業電視台的收視率直接比較不公平,港台製作的節目有明顯社會責任要求,商業電視台則不然,可以隨心所欲追求收視率,以賺取廣告費等收益,犧牲的就是對社會各階層群體的關注。

我們或許對港台的節目有「沉悶」、「嚴肅」的印象,但有部份原因是題材本身使然,比方說要拍一些殘疾人士平權,宣揚種族共融的節目,輕鬆也會有個限度,不是說不能有創意上、表達上的突破,但嚴肅本來就是手法之一。商業媒體有動機拍這些題材嗎?每到夜晚黃金時段的三線劇集、周末的旅遊飲食節目連番轟炸,不是另一種沉悶、沒趣嗎?上一節還在東南亞度假,下一節就在某歐國穿正裝吃西餐,這又是誰的社會現實的反映?

追求不同,自然審視表現的標準亦應該不同,港台自1991年起已經委託機構進行「節目欣賞指數調查」,1998年後,這項調查委託港大進行。就2010年至2018年的數據而言,港台平均每年有超過6個節目打入全年度欣賞指數排名最高的10個節目,更遑論當中有兩年還包含《警訊》。

其實保守親政府力量不願見到的只是港台收政府錢卻在罵政府。但說真的,他們能針對的亦只有《頭條新聞》,因為港台在直播港府,甚至北京的消息發佈、記招,根本不會少於任何商業媒體,這種批評並不合乎比例。如果某天《頭條新聞》被取消了,這些反對港台的聲音也會隨之灰飛煙滅。對他們而言,錢根本不重要,免費電視台的頻譜費也可以不收就不收,港台預算那十億算什麼呢?不能讓你收政府丁點兒錢,每星期罵政府20分鐘而已。

/港台為避免成為「喉舌」的困獸鬥/

拿著政府的錢批評政府,為了避免成為「喉舌」,港台也做了多年的困獸鬥。

「港台角色」多年一直夾在「政府部門」和「編採自主」之間。港府曾經在2006年初成立「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處理這個問題,然而委員會最終發表的近一百頁報告卻沒有為如何改革港台提供答案,反而在66段這樣斷定港台不能成為公共廣播機構:

至於港台則完全用公帑營運,負責為市民提供資訊、教育及娛樂節目。然而,這些特徵並不足以使港台成為公共廣播機構,也未能確保其服務能滿足社會對公共廣播服務的需求。港台屬於政府的行政部門,由公務員負責管理及運作。他們有責任推行政府政策及遵守政府部門通用的規則及規例。架構協議中關於編輯獨立的陳述雖然出於良好意願,卻不能改變上述事實。港台作為政府部門的身分,使其獨立性蒙上陰影,而且不論公平與否,往往使該台節目的公正性受到質疑。港台的電台及電視節目均面對上述種種問題。 

因為這個港台不可克服的「先天因素」,它甚至算不上是公共廣播機構;根深蒂固的組織架構、運作方式、港台員工對脫離公務員身份的意見分殊,都令其不易轉型。委員會因而建議參考外國的公共廣播機構,成立新的公共廣播機構,架構上像一間公司,有董事會、有行政總裁;財政方面則主要由政府撥款,配合贊助、捐款等收入。

委員會甚至在253段「指導」新成立的公共廣播應該如何避免成為「政府喉舌」:

委員會認為公共廣播服務為公眾所提供的服務及平台,不論在實質或形象上,都應該是真正獨立及平等開放的。因此,除在發生天災或傳染病爆發等緊急情況下,公共廣播公司不應肩負為政府發放消息或推廣政策的義務。該公司應有的角色,是按照其公共目的、節目政策及編輯決定,獨立地決定應否及如何報導政府資訊及信息,同時也須兼顧監管要求及新聞標準,因為它們也同樣適用於其他本地廣播機構。

政府當然沒有接納委員會的建議——她怎麼肯花錢養一個真正不受自己控制的媒體?——最終在2010年祭出《香港電台約章》。《香港電台約章》作為一個妥協,雖然確立了港台的編輯自主,但同時明確指出港台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監察,需對其負責;並在港台之上加上一個由行政長官任命的「港台顧問委員會」,要港台聽其意見。從此將港台變得更加深陷於政府官僚管控之中,政府對港台的控制也有理有據,出師有名。

·

/公共媒體應該如何:獨立於資本,也獨立於政府/

政府對港台多年來的打壓,對於讓香港擁有一個真正的公共廣播機構的戒懼,反面印證了一個真正服務社會大眾的公共媒體,足以動搖威權政體的統治。亦因為這個原因,公共廣播以至更廣泛的媒體運動,和民主運動有緊密關係。著重公共利益的公共廣播機構理應不受資本和政府的約束,讓受壓逼者的處境廣泛流傳,不再被政府噤聲,或者被商業媒體「和諧」,自然會影響社會輿論,對於揭露社會的政治經濟矛盾,培育受壓逼者的權力意識,都有相當大影響。

或許香港人在近幾年已經對主流媒體相當不滿,當中以免費電視台尤甚。但香港始終沒有出現廣泛的媒體運動,很多對主流媒體失望的人都傾向創建自己的另類媒體。另類媒體作為一些激進聲音可以擴闊媒體光譜,關注更為小眾議題,或者他們本身就是社運的一部分。然而不能忽略一個覆蓋率廣泛、主流的公共廣播機構對於凝聚社會、聚焦輿論,作為眾多媒體的「地基」的重要性。

公共廣播和民主運動、港台和公共廣播之間的複雜關係值得我們持續關注。反對港台的人又喜歡拿「公共廣播」來作論述,或者直接比較港台和BBC,說港台比不上後者。不如我們所設想的那樣簡單,一個有政治民主的社會,不見得會讓公共廣播自主獨立地發展,很可能也是會利用公共廣播機構的公信力去謀取私利,BBC也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英國阿斯頓大學講師Tom Mills的著作《The BBC: Myth of a Public Service》就揭露了我們想像中的獨立和中立的BBC和英國建制有千絲萬柳的關係,新自由主義亦對這個指標性的公共廣播公司的結構和文化有相當大影響。例如在BBC的架構上,英國政府主宰了高層任命,而這些高層其實要長期和政府官員、國會議員接觸,並且和港台一樣要回應外界對BBC的投訴。

另外,英國政府亦有權決定牌照費(license fee,2020年開始每個家庭每年157.5英鎊),而牌照費是BBC的主要收入來源。英國政府在BBC的管治和資源的掌控上年BBC所享有的編採自主和獨立變得相當含糊。Mills提到在2010年時,BBC的負責人Mark Tompson被人發現到唐寧街10號和英國政府「討論」BBC當時對英國政府削減開支的報道,這件事當時引起了一個小風波,質疑政府向BBC施壓,製作支持政府削減開支的報道。從一個真正進步的視覺看BBC,他們反映的中立很可能只是精英階層的中立。Mills提到不少研究指出BBC所呈現的觀點角度其實沒有想像中豐富,例如給予工黨的Corbyn的airtime比其對手少,而這些質疑在剛過去的英國大選又有出現。

比起學習BBC,更應該超越BBC。媒體如何可以真正獨立於政治和資本力量,而又讓不同群體對此有共同參與、並對其有共同需要,讓媒體真正「公共」。這個原則關係到政策設計上的問題,讓政府像徵稅一樣收取牌照費然後發給公共廣播機構合理嗎?事實上英國近幾年一直有反對收取牌照費的聲音,每年一百幾十英鎊並不是一件容易負擔的事情。

而且市面上有如此多的選擇,為何要市民付費一個他們未必最喜歡、又未必能替他們發聲的媒體?這些問題都值得不同文化背景的我們討論和實踐。

回到港台,如何將支持港台行動轉化成一個廣泛的媒體民主化運動,或許可以為民主化運動增加動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