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ck
spock

寻找一个理性的中文讨论平台, 并愿意去出力维护这个平台 相信自由市场, 奥地利经济学派, 代议制民主和海洋法系, 并承认他们至少在执行时有缺陷. 更多关于我参见第一篇博文

近代经济学观点: 马克思

前言

先抱歉一下脱稿的习惯(不过拖延对于创作者而言就像呼吸一张正常(狗头))

这篇文章以及随后的两篇文章我之前预告叫近代经济学观点, 其实有些偏颇. 这三篇文章更多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去理解三位经济学家, 并希望在较短的篇幅内表达这三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 写着三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是在某些平台讨论的时候, 有很多人十分喜欢将自己的意见归类到某种经济学观点之下, 然后对其他的观点和措施进行批评, 然而这些人中有着数量不少(比例也不低)的人, 对其引用的经济学观点有一定误解, 导致交流十分困难. 我希望这三篇文章, 一是希望帮助感兴趣的同学识别一些看似很有道理, 实际站不住脚的言论. 二是希望让更多人对经济学感兴趣, 了解经济运行规律. 最后也希望记录下我的观点, 并得到社区中同好们的批评指正.

这三篇文章主要是表达我对三位经济学家观点的理解, 所以对于观点本身有所改动, 只保留我认为核心的部分, 而对其他有年代感, 或者说难以理解的观点加以简化. 不过尽管如此, 我也尽量用中立的视角, 不让我对观点的喜好影响我对观点的叙述.

 (例如在本篇文章讲述马克思的观点, 以及之前经济学观点时, 我会利用 供给-需求曲线这一工具, 这样让讲述更加简单, 清晰. 然而通过供给-需求曲线分析问题的思想尽管已经很久, 将这个曲线作为决定性因素, 并考虑边际效应是在卡尔门格尔1870年出版 国民经济学原理 之后才开始出现的, 在本文中只是通过这个工具来讲述马克思的观点, 而不代表马克思支持这种分析方法(尚不知道马克思本人在晚年有没有得知这种观点, 不过即使马克思知道, 马克思本人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 所以他应该不接受商品的交换价格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 或者说人客观决定的.)

1 马克思

本系列文章第一篇用来介绍马克思, 是因为在中国大陆的语境里, 马克思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即使主要的英文学术圈对马克思的关注现在更趋向于哲学, 而马克思经济学由于其时代特点已经不被提起, 在中国大陆, 马克思的经济学仍然是值得讨论的. 除了政治原因, 中国大陆的经济环境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 更接近马克思观点所提出的19世纪, 同时也刚刚从生产型社会 (以供给为主)转移到消费社会(以需求为主) [1], 这个使得马克思的很多分析依然适用. 同时, 马克思对社会与人的很多思考在当下, 尤其是当下中国大陆的城市中, 依然有意义.

为了更好的表达马克思的观点, 作者现需要介绍一下马克思观点提出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首先是当时的经济学. 当时的经济学被认为是研究国民财富的积累与分配的科学. 而当时主流的观点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则. 既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 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会不断改进商品, 而这种竞争过程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样, 调节着市场的生产与交换活动.

看不见的手 (图片来自英国公开大学 Open University: 60s Adventure into Economic, #1, the Invisible Hand )

为了更好的描述市场的分配方法[2], 我们在这里介绍一种当时还不存在, 但却十分有用的工具[3], 供给-需求曲线.如下图. 随着产品价格的提高, 市场上愿意供给这种商品的商家越来越多, 而愿意购买这种商品的客户越来越少.最终两者数量达到一致. [4]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supply-and-demand

看起来这套经济学理论已经可以描述我们所见到的所有经济学现象了, 然而在17-19世纪中出现了几件古典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至少看似无法解释)的事情.

一件事是当时工人阶级生活境遇十分艰苦, 而且似乎并没有改善的迹象. 然而资本家群体的财富似乎越来越多. 还有一些即使现在也在出现的现象, 比如似乎大多数经济体在城市化率30%-70%期间都出现了资本家压迫工人的现象, 或者是我们现在熟悉的996制度. 如果只有一两个经济体那可能是个例, 但所有经济体都出现了这个现象一定是有规律在内.

马克思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对工人阶级对观察, 给出了如下解释.

首先马克思通过供求关系解释了资本家如何剥削劳工.

在当时的欧洲(以及个人观点中, 现代的中国). 由于城市化进程还在快速进行中, 有少数几个城市无论从物质水平, 精神文化水平, 治理水平等都远高于当时英国农村地区. 然而人口中很大一部分还是在总体上说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这就造成了有大量的农村居民不惜一切代价的希望进入城市. 城市中希望找工作的人远超过可以提供的工作. 这种现象可以用两张供给-需求曲线图来说明

左图是正常情况下劳动力的供需关系: 此时如果工人待遇下降, 绿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会快速下降(向左), 以至于企业如果不提高工资, 就会导致很少有工人愿意继续劳动.

而如果有很多工人待业, 则劳动力供给-需求曲线就类似于左图, 劳动力需求几乎没有变化, 但是只要工资达到一定程度, 为了在大城市留下来的人们就一定会参与工作, 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随意调整工资, 而对劳动力供给量影响很小.

而这样压低劳动价值的获利方法可以由下图得到.(参考积分的思想), 需求曲线的意思就是在这个价格资本家愿意招聘多少工人, 那么需求曲线的上方也可以理解为招聘这些工人资本可以获得的利润(毕竟有利润才会招聘) [5] .然而有些可以获得很高利润的资本项目(比如蓝线上段), 因为工人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 可以以较低的价格雇佣到工人, 这样就造成了大量的资本家(劳动力需求方)获得利润.

抱歉曲线图阴影不太好做, 换成直线吧

对于这个问题, 马克思给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马克思首先认为商品的价格, 工人的工资, 其本质都是反映了一种行为的价值. 而这个价值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由于人的劳动附加上的. 所以一个商品的价值可以用 劳动时间*劳动效率 来计算. 而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方式, 就是让工资低于这个计算出来的值, 或者用马克思自己的话, 被创造出来的价值是劳动价值, 而劳动价值减去工人得到的工资就是资本所赚取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经济学中, 劳动之间可以换算, 并且可以换算成一个社会一般劳动时间

除了对经济学本身的思考, 马克思还对这种生产方式有很深刻的社会思考. 马克思笔下, 资本被描述成立一个只想着快速扩张的病毒, 其一切行为都是在为更快扩张做准备. 由此还引申出两个概念: 物化和异化. (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某些论坛里被混用, 甚至错用)

首先说物化: 物化既将本来不是物品的东西商品化. 一个直观的例子就是相亲 [5]: 相亲时人的价值被其拥有的财产, 学历等客观而可以更简单衡量的性质所替代. 这样降低商品流通的成本.

而异化的概念更多的关注是主客关系的颠倒: 比如说本来是我赚钱, 钱是我的附属, 然而当钱成为这个社会评价的标准时, 我可能会被我拥有的金钱评价. 异化是马克思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尤其是异化劳动, 用其原话[6]来说, ‘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 这是人和劳动的关系已经异化, 而这个过程则是资本所希望看到的.

摩登时代, Classic Entertainment, 1934,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最大的两个贡献一个是劳动价值学说, 一个是唯物史观. 前者和我们讲得经济学领域比较接近, 而以上就是我对马克思经济中我认为最重要部分的理解. (没有讲政治经济学之类的因为我觉得那个是过时的).

不知道讲到这里大家有多少人是相信了上边的学说的. 然而学术不是信仰, 学术相信的是思辨和怀疑, 所以不妨问一个问题, 如果要反驳这个学说, 哪里可以开始. 或者说这个学说有什么是假设的.

下一期, 我在介绍哈耶克的时候, 就会从劳动价值学说入手, 先说为什么在马克思的时代他接近事实, 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却偏离了社会进程. 为什么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谢谢大家.


[1] 这一点的重要性会在下一篇介绍哈耶克的文章中体现

[2] 如何描述发展的问题至今仍然是个难题, 很有生命力的一种理论是熊彼得的创新理论, 行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

[3] 当时的经济学家大多认为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 而价值由商品中劳动量决定, 而这个学说得到了马克思的改进, 也就是我们(大多数大陆学生)所知道的劳动价值学说.

[4] 在描述一种工具的时候最好同时描述其局限性, 对于供给-需求曲线, 其使用局限于自由竞争, 信息自由且高效流动(所以没有坑蒙拐骗), 并且有足够多商家的情况, 详细的可以查阅任何一部(西方)经济学入门教程

[5] 这个例子来自于豆瓣时间的: 消费社会, 不完美生活指南, 作者是常江老师, 我个人非常的推荐, 尽管是付费的, 但是对我价值绝对超过价格. (或者用现代经济学的说法, 我的需求超过他的价格)

[6]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