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劍俠
南劍俠

南劍俠,自幼沉迷於金庸小說世界,特創立金庸系列,分析金書中對武學、人性、文化等領域的解讀,話題小眾,還望喜歡此題材的讀者多多支持,多多支持!

乾坤大挪移 VS 斗轉星移 VS 蛤蟆功,何者更勝一籌?

在金庸的武俠世界,武功千千萬萬,各有千秋,例如有以指尖釋出無形劍氣的六脈神劍、有左右雙掌可各運陰陽不同的內勁的天山六陽掌、有模仿天下絕學的小無相功。至於能改變原來力道方向的武功亦有不少,例如斗轉星移、蛤蟆功及乾坤大挪移。三門武功分別於不同武林時期享負盛名,同能「反彈」或「轉移」力道,然而背後的運功法門及招式功效則不盡相同。劍俠先前的影片就介紹了斗轉星移,這門姑蘇慕容氏家傳的神妙武功,有興趣的觀眾朋友可以先行觀看。今期劍俠會進一步比較斗轉星移、蛤蟆功及乾坤大挪移這三門十分類近的武功,分析武功不同之處。

首先,斗轉星移與蛤蟆功同為「反彈」的武功,然而兩者反彈的原理截然不同,涇渭分明。蛤蟆功是一門以靜制動的武功,運功時,全身蓄勁涵勢,蘊力不吐,使真氣灌滿全身,只要敵人一施擊,自身任何一處受外力所擊,排山倒海的蓄勁便傾泄出去,立時有猛烈無比的勁道反擊出來。所以蛤蟆功反彈原理並非來自借力打力,而是通過自身的蓄勁,將身體承受的力道反彈出去,敵人攻擊力道越強,反撲之力也越強,讓敵人自作自受。筆者推斷蛤蟆功的反彈之力同時夾雜了自身的蓄勁及對方的勁力,以致反彈力道比之敵人攻擊時的勁力更為猛烈,有別於斗轉星移。這門武功威力在於恃強凌弱,凡是內力下於歐陽鋒之人,強如全真七子、蒙古三杰等高手,打了歐陽鋒一拳,不但其拳勁全數反彈於自身,更為蛤蟆功吐放的蓄勁所擊,顯然有甚於九陽神功的反彈之道。相信此等反撲之力就連五絕高手也招架不住。然而劍俠分析,蛤蟆功實為全方位防禦之功,運功時需一身內力蓄在身體,只有受攻擊時方能吐放,轉守為攻,可見蛤蟆功的威力不能釋放自如。況且運功時,歐陽鋒需潛運內力至身體各處,意味著不能自如地因應局面而全力施展輕功或主動出擊,可見此功在戰鬥時較為被動,不如斗轉星移般,於關鍵一刻才運功反彈對方出擊之力,其餘時間均行有餘力。

另外,射鵰原文道: 「歐陽鋒正以全力與洪七公周旋,猶如一張弓拉得滿滿地,張機待發」又道:「這時洪七公前一掌,後一掌,正繞著歐陽鋒身周轉動」。根據原文,十成功力、蓄勢待發的蛤蟆功,連精通降龍十八掌,掌力剛猛無儔的洪七公都忌憚三分,不敢輕舉妄動。其時洪七公與歐陽鋒在內力上實乃不相伯仲,是故歐陽峰蛤蟆功的蓄勁與洪七公降龍十八掌的掌勁亦難分強弱。然洪七公若執意一分高下,出掌迎擊,雖說蛤蟆功的反彈力道有甚於十成功力的降龍十八掌,洪七公定然難以抵擋超出其降龍掌力的力道;但蛤蟆功亦不能盡數反彈所有掌力,使對方掌力有機可乘,穿透蛤蟆功真氣至其五臟六腑。兩股巨力相撞下,雙方豈能平安無事? 其時攻守二人必有一死一傷。可見,蛤蟆功雖是「反彈」武功,威力同樣全在內力,但攻守雙方勢均力敵時,便成了一門玉石俱焚的武功,顯然不能如斗轉星移般,將敵方全數力勁轉至別處,趨吉避凶,看來蛤蟆功是不如斗轉星移高明了。

劍俠相信,即使蛤蟆功的武學秘籍出現於天龍時期的武林之中,想必以博聞見稱的姑蘇慕容氏亦絕不會收藏這門絕學。皆因射鵰原文道: 「歐陽鋒蹲在地下,雙手彎與肩齊,宛似一隻大青蛙般作勢相撲,口中發出老牛嘶鳴般的咕咕之聲,時歇時作」。蛤蟆功雖是正道武學,其反彈之道固然亦值得借鑒,但運功時蛤蟆功形相滑稽,顯露武功時必有失武學宗師之身份。姑蘇慕容氏雖是沒落王孫,但尊貴身份猶在,在武林上赫赫有名,自然不屑於此等形相奇怪的武功吧!

至於乾坤大挪移,其乃明教歷年的鎮教絕技,只有明教教主才可修練。張無忌憑著雄渾至極的九陽內力,一天內將心法練至最登峰的第七層,已是陽頂天、楊逍等人一輩子也不能企及的境界,即使明教創功者亦只練至第六層,第七層全乃憑空揣測,有一十九句絕不能研練,可知張無忌在乾坤大挪移的造詣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乾坤大挪移有「牽引挪移敵勁」、「借力打力」之妙效,縱然與斗轉星移在挪移力道的運勁法門上有所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倚天時,武林六大派不少高手被趙敏困在萬安寺高塔,其時大火已燒至第七層,眾人移至最高的第十層,倚在欄桿之旁,張無忌以乾坤大挪移接下從塔上跳落的眾人。倚天原文道: (六派高手)心想此處高達十餘丈,跳下去力道何等巨大,(張無忌)便有千斤之力也無法接住。原文又道: (俞蓮舟)縱身一躍,從高塔上跳將下來。張無忌看得分明,待他身子離地約有五尺之時,一掌輕輕拍出,擊在他的腰裡。這一掌中所運,正是「乾坤大挪移」的絕頂武功,吞吐控縱之間,已將他自上向下的一股巨力撥為自左至右。俞蓮舟的身子向橫里直飛出去,一摔數丈,此時他功力已恢復了七八成,一個迴旋,已穩穩站在地下。

根據原文,劍俠推測張無忌使用了武當派的縱雲梯輕功。這門輕功注重身法輕巧,使張無忌能垂直躍至離地五尺之高,待雙手碰觸眾人身軀時,再施以乾坤大挪移轉移下墜之力。從計算可知,眾人的下墜距離少則有約五丈,若把十餘丈的高塔當作十九丈的話,最多則有十四丈,即約四十六七米。同時亦得知乾坤大挪移能多次牽引千斤巨力,連救多位高手。要知道神鵰時,金輪法王的龍象般若功擊出的「十龍十象」千斤之力,力勁在當代已是數一數二之雄強,可知張無忌能憑此功化解倚天時任何世間高手擊出的力道。

在天龍時,「逍遙三老」之一、正值返老還童階段的天山童姥於飄渺峰為同門的李秋水追殺,其時虛竹背負天山童姥逃走,卻跌落山崖,幸得慕容復施展斗轉星移相救。天龍原文載道: 一股力道從橫里推將過來,撞在虛竹腰間。虛竹身子尚未著地,便已斜飛出去,一瞥間,見出手推他之人卻是慕容復,一喜之下,運勁要將童姥拋出,讓慕容復接住,以便救她一命。其時慕容復見二人從山峰上墮下,一時看不清是誰,便使出「斗轉星移」家傳絕技,將他二人下墮之力轉直為橫,將二人移得橫飛出去。他這門「斗轉星移」功夫全然不使自力,但虛竹與童姥從高空下墮的力道實在太大,慕容復只覺霎時之間頭暈眼花,幾欲坐倒。虛竹給這股巨力一逼,手中的童姥竟爾擲不出去,身子飛出十餘丈,落了下來,雙足踏在桑土公的肚部上。

從剛才倚天原文得知,張無忌所施展的乾坤大挪移,仍需碰觸物體才能轉移其中的力道,故可知最上乘的乾坤大挪移能挪移有形勁力,如附在拳腳功夫、兵器暗器的力道。然而根據天龍原文,當慕容復察覺有人從山崖墜下時,慕容復與下墜二人顯然隔了一段距離,卻能於瞬息間向二人施以斗轉星移之術削減勁道,可知慕容復的斗轉星移只消隔空逼出內力,便能以自身內力牽動縱向墜力,撥至橫向力道,拿捏得頗為精準。相較之下,斗轉星移能隔空「以氣馭力」;乾坤大挪移則只能依靠接觸物體,「運力移力」,挪移力道的手法高下立見。然以慕容復斗轉星移的造詣,遠未能達致慕容博之境,分毫不差地牽引高手的無形內勁。所以劍俠推測,即使最絕頂的乾坤大挪移,也決不能挪移無形勁力,如劈空掌法、隔空拳勁、無形劍氣等等。

何況慕容復在以斗轉星移為虛竹、童姥二人轉移力道時,二人已然下墜近數百丈。與火燒萬安寺時,張無忌以乾坤大挪移逐一為在空中墜落了十餘尺的武林高手相比,牽引之力顯然是天淵之別。要知道墜崖的數百丈距離,少則有二百丈,已是萬安寺墜塔的十餘倍。然而,二百丈即約六百六十米,根據現實世界的物理,當物體於空中垂直下墜約四百五十米時,會達到終端速度,即下墜速度的上限,是故虛竹、童姥的墜落時間雖不短,下墜之勢卻已然達致極限,不再急劇增強。假設慕容復、張無忌二人在轉移力道上的時間相約,而天山童姥的體重又為虛竹之半,故慕容復實乃承受了一個半人的下墜力道,計算得知慕容復要牽引之力至少多於張無忌的一倍,達數千斤之重。雖說要全然消去墜落之勁,絕非慕容復一人之力可為,乃恰好有慕容復一消,桑土公的大肚一彈,最後段譽的凌波微步一奔,經過三個轉折,才卸去巨力,使二人沒半點沒有受傷。但要知道慕容復乃首當其衝地承受數千斤的墜勁,而餘勢才為桑土公、段譽二人所消。縱觀金庸的武學世界,任人如何天生神力、內力絕頂,也絕不能硬接上數千斤勁力。慕容復雖在斗轉星移的造詣上甚淺,與其父慕容博相比更是望塵莫及,然而卻能牽引此等巨力,可見斗轉星移練至燈火造極時,世上當真無力不能牽動,無勁不能撥引,空前絕後。相反,乾坤大挪移自創功數百年以來,只有張無忌一人能將此門功法練至頂峰,然而挪移力道卻遠遜於慕容復的二流水平的斗轉星移,故不論在挪移手法及力道上都是下於斗轉星移了。

天龍原文又道: (天山童姥)凝思半晌,道:「姥姥數十年不下縹緲峰,沒想到世上武學進展如此迅速。那個化解我們下墮之勢的年輕公子,這一掌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當真出神入化。」要知道逍遙派將世上上乘的武功秘笈都收藏於靈鷲宮禁地的石壁、西夏皇宮之中、姑蘇王家的「瑯嬛玉洞」和大理無量山「瑯嬛福地」的蒲團內,對世間武學幾乎無所不窺、無一不精。而天山童姥又號稱「殺人不用第二招」,藉高強武藝威逼三十六洞七十二島都歸順於天山童姥的靈鷲宮,為其差遣勞役。然以天山童姥武功之高、見識之廣、眼界之高,武功恐怕只下於掃地僧一人,連「天龍四絕」等人都不可企及,卻竟稱暗自讚慕容復二流水平的斗轉星移,可見姑蘇慕容氏家傳斗轉星移的神妙。

實際上,乾坤大挪移是集百家大成的武功心法,除了挪移力道外,亦有「激發潛藏之力」、「集武功道理大成」、「複製對手武功」、「製造對手破綻」、「積蓄勁力」、「粘住掌力」、「轉換陰陽二氣」等功效。從此功可窺見明教創功者的武學之道,與其專精單研挪移力道之術,不如博納各家所長,創下著重綜合功力的武功,正如黃裳所創的武學秘籍《九陰真經》,記載多門神通絕技,使修練者的武功因博大而漸進精深之境。是故乾坤大挪移在挪移力勁上雖不如斗轉星移,但兩門武功各有千秋,一則「博」、一則「精」,無高下之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