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雨誌
思雨誌

隨思主想、主觀筆記

難忘觸摸書本

「書」這個話題或許談一輩子也談不完,她與人一樣複雜,是因為她承載了文字;而文字則承載了人的思想和知識。雖然這世代要傳揚個人思想和知識方便多了,上個網、看個帖(post),人是衝 Post 而出便是文章;但書是實在的,從來不能忽略,有人願意花時間,用洋洋洒酒千萬字來剖白自己、向他人闡述自己的人情世故見解,都不是社交帖子可以隨時滑走的,需要尊重,正如他人重視讀者而寫文章。

社交帖子是回應現實的快餐。書則不然。有舊書店主說是一道「隨意門」,吸着我們通往不同的國度,這也是我對書的情意結。可恨的是,望著書櫃上一壘壘的書,每一本我都珍而重之,從來上手不會過一小時。只有買的時候才會莫名興奮,有時想,就算把整個「誠品」抬回家才彷如在所不惜......

太多書成負擔

書在眩惑惑地堆填。書鬼,就如酒鬼一樣,最初沒甚麼,當沉醉的時間越來越長,形成習慣也便上癮了。一天看到一位日本老人在公然對記者說以買書為樂而不是看書,潛台詞仿似「我視錢財如糞土」,不諱揭露他是一名購物狂,看得我森森然的,擔心看書的樂趣會變成石擔,也擔心文字的價值會否失去,讓書變成空洞的文化表徵。但正正因為實體書令人在意,也不得不使我去掀書看。我也開始要牢牢記住書架上的書的來歷,她們每一本都是無比獨特,有我獨遊時鍾意而買;也有與友人同遊二手書店或書展覓來的。

有時我也會覺得,若果世界沒有那麼多書,我就可以跟從一套權威的做人宗旨或擁有一套看世事的角度,也就不用追趕進度般閱讀獲取這些知識。但是身處亂世、學習「社會學」多了,就發現我們亟需很多不同種類的書籍。我們需要聽見別人的聲音、我們需要見證多元的做人宗旨,因為本來世上就沒有絕對、唯一的真理教世人遵守,否則沒有好結果。這些說話,只會由欲鉗制百姓的上流階層或政治家所說出的。生而為人,不得不向他人共處於社會,自然要接觸別人的聲音和故事,70億人就有70億個,基於不同時空和現實而誕生的故事。要別人容納和尊重自己,就要學習別人的故事、容納他人,互為互利,共生共存,這是沒有唯一的唯一。

至於甚麼叫好書?新聞紀錄片製作人區家麟先生和作家盧瑋鑾教授(小思)都曾說過,若你能從中得到一、兩個見解,那便是好書。沒有一本天書睇到老,但正如學術著作,他們都是沒有時限的。縱然只說個人經歷、作者不是名人、或只談當下某個現象,只要你感興趣便可以讀。太悶或不明所以,就放棄吧。她或許是本好書,因為歷經數千年仍能留下來,或是暢銷書,社會很多人都愛讀,但當下尚未領略到而已。但我們都要努力從歷史中學習、積極感受,不能困於同溫層,這樣的人生沒有什麼意義。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立此存照,供己參考。

至於如何讀書,略讀或細嚼,則是另一回事了。

香港大會堂,全港首個公共圖書館。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