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
蘇菲

書籍|電影|登山​|生活 ​ Here is nothing, here is everything.

讀後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當我們仔細檢視自己,看到的不一定都是喜歡的樣子。從現在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然要經歷行為與態度的轉變,這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勇氣與毅力。"

近日經過誠品書店赫然發現很久以前就讀完的蛤蟆先生還放在展示架上挺顯目的位置,回憶腦中蒼鷺與蛤蟆先生的對話....Empty memory。
看來還是要把閱讀心得記錄下來才可以在往後的日子反芻回顧:-)
這本書用童話的方式,讓抑鬱的蛤蟆先生透過與心理諮商師蒼鷺不斷的溝通對話,來探索自己、療癒自己。
算是平易近人版本的心理分析入門吧。

📖心理諮商-為自己而不為別人
心理諮商在現今的社會來說不知道是否已越來越普及?舊有的社會觀感對於接觸心理諮商似乎有一定的抗拒。會認為情緒抑鬱不是病為甚麼需要治療、會認為為甚麼找個人聊天卻要如此高的收費?

雖然我沒有接受過心理諮商,但心理諮商師在我心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
他必須承接許多情緒,多數是負面消極的,並且在與個案對話的同時要精準判斷眼前的個案適合哪一種治療(畢竟一不小心個案就自殺了怎麼辦!!!)

在書裡,蛤蟆先生前往蒼鷺小屋的動機單純是因為朋友們要求他必須接受心理諮商。他認為心理諮商就像看醫生,只要等著醫生告訴他應該怎麼做就會痊癒了。

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也就是說,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才想諮商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

前陣子曾經和身邊友人建議她可以嘗試心理諮商(我就像書籍裡河鼠和老獾的角色),但或許就像書中說的,心理諮商必須是自發的,如果當事人不願意嘗試也不願意面對傷口,就算拿刀把朋友架去諮商室,心牆仍然緊閉。

另外很心疼的是蛤蟆先生在第一次諮商的結尾詢問諮商師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在他覺得孤立無援的時候,或許他需要的只是一個鼓勵,真誠的鼓勵。

📖自我成長-有意識的改變

多數父母都是盡最大的努力來養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但父母也是人,不可避免地會將觀念與行為傳遞給下一代,就像他們必然會將自己的基因傳給子女一樣。所以子女要學會的是,如何因應與避免受到不好的影響。

人生中能經歷和承擔多少種身分?父親與母親亦是其中之一。第一次當爸媽,緊張擔憂都在所難免,父母和孩子都一樣在學習。學習如何更好。

每個嬰兒都必須學習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這種調適就成為日後成長與發展其他行為的基礎。這些早期的經驗會形塑出人格的雛型,那是我們永遠無法否定或忘記的。

當小孩子哭鬧時,慌了手腳而沒辦法處理的爸媽只能透過怒罵自己的骨肉希望換取片刻的寧靜。這當中少了關懷,錯失了許多可以被理解的機會。日後小孩子學習到的行為模式就會是:哭鬧-挨罵。
無論哭鬧的背後有多少故事,都被省略了。多讓人心疼!

這個世界步調太快,快得讓人沒時間被理解,雖然這些習慣性行為和反應已經塑造,但如果認知到有這樣的行為或反應並且不喜歡它,那當然是可以改變的。
雖然無法否定曾經存在,並不表示不能調整或是改變它。

能幫助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很多問題你需要對自己提問。舉例來說,你能停止審判自己嗎?你能對自己好一點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透過蛤蟆先生和蒼鷺的往來對話,蛤蟆先生挖掘自己的過往,分析自己的情緒,諮商師蒼鷺也在一旁利用專業加以說明,像是三種狀態構成自身的人格結構。
■兒童自我狀態:透過童年的影子,不斷重演。
■成人自我狀態:思考當下和評估。
■父母自我狀態:承襲父母的價值觀教育他人。

在我的人生中,很慶幸曾經遇到像是蒼鷺角色的存在。
:你今天感覺如何?
我就像蛤蟆先生越來越懂得辨識自己的情緒,越來越能在描述自身日常的同時表達世間萬物為我帶來的是喜是悲。
雖然這樣的交流並非從父母親的相處中習來,但就像蛤蟆先生是在人生後來遇到蒼鷺,仍然可貴。

你可以從理智來理解行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過和自己的情緒做連結。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你就能明白,他們並不是可有可無或可以隨意忽略,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最後就如同書皮一語道破的:只要當我們真正能面對自己的情緒並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願大家都能從蛤蟆的諮商路上一同學習成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Counselling for toads
作者:羅伯.狄保德 Robert de Board
譯者:張美惠
三采出版 2022-01-26出版發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