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
行者

生命的旅程是靈性提升的唯一路徑,既來之則安之! 所有的靈魂都為自己所鋪陳的負責,藉由三合一的身軀體驗世界,你保有向上的決心也自主著向下沉淪的抉擇,當然,中途放棄並非完美。 你還有更好的認知 每個生命都很精彩,每個人也都會成功,只是有些人需要更多的時間! 生命沒有終點站,它一直是這樣的存在... 。

忠言或讒言

堂堂七尺軀,莫聽三寸舌,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綜觀古今,一旦佞臣的讒言產生作用,那國家人民就要受災禍了!龍泉是一把寶劍的名字,這表示讒言很厲害的像刀劍一樣,有多少家庭關係、多少忠臣關係,就是在聽了三寸舌之後遭到禍害的。

所以有一句話講到,「讒言慎莫聽」,慎就是要很謹慎來判斷。「聽之禍殃結,君聽臣當誅」,君王如果聽了讒言,這個忠臣就可能要被殺害了。

「父聽子當決」,父母聽了讒言,可能跟子女就要決裂了!「夫婦聽之離」,夫妻之間聽了人家的讒言,可能就要分手離婚了。

「兄弟聽之別」,別就要分開,兄弟聽信讒言,就分家不來往了,這個讒言很厲害。

「朋友聽之疏」,朋友聽了讒言就會互相疏遠,「骨肉聽之絕」,骨肉之間聽了讒言,就可能會絕滅了。

我們看讒言的作用,再反思自己的人生,跟親戚朋友有沒有決裂的?假如有,仔細細想,是不是有一方聽信讒言,而因此絕裂的?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我們的言語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大概都要反過來檢查自己了,是不是有哪裡不是很恰當,然後再來思考對別人的建議,會不會造成讒言呢?還是忠言?這很重要。

兄弟聽之別、父子聽之決,這些情況,聖賢人是不受影響的!我們看古人留下的智慧,除了歷史意義之外,更多的是在教育我們後代子孫的言行,因為言語行為的造作就是「因」,最後就結成「果」。

而佛法對於劫難的發生,也解釋得很清楚,譬如戰爭,就是所謂的刀兵劫,這種災難的萌芽生起,到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源頭都是讒言的因、私欲的因、仇恨點燃的因,以至於群體意識的導向始至,因緣共業而生。

而因緣,佛法也講得很透徹,「十二因緣」是一個不斷輪迴的因緣法則!而這個法則是循序漸進的,沒辦法顛倒著來看。

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緣起關聯,相續而無間斷,除了修行,「修正己身心念行為」之外,別無他法可破解。

譬如一本書,用一顆樹砍伐下來製造紙,成紙之後還要編排、印刷、裝訂,最後才會成書!就連桌子也是因緣而生。

但是因果有輕重之分,我們看,大樹被砍了會怎麼樣?依五行相生相剋之原理,我們很容易理解,木剋土,把一些大樹砍了,它本來好好的自然之道被「有為法」人為破壞了,除了造紙,利弊得失禍福相倚!

讓山林的自然生態亂了套,生物鏈改變,土石流容易發生!動物昆蟲會移居遷徒,氧氣減少,大樹吸收二氧化碳的效果減少,空氣品質造成破壞,當然還有更多的影響,這只是一部分。

所以大到整個山河世界,小到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到我們任何一個東西,它都是因緣和合所成,所以有因加上緣,它才能成其果!這是不可逆的十二因緣法。

我們看被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還有管仲這位賢人,也稱為「管子」,春秋時代法家代表人物,齊國的政治家、哲學家,雖然僅是齊國下卿,卻被後人視為宰相的典範。

管子說了一段話,在唐太宗的《群書治要》有記載這段,也是很精闢的政治哲學;

「管子」講到,「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淵,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過為,而民毋過命。」

自身有不好的言語行為,不用擔心別人不知道不了解。丹青在深山,人們都知道並把它取出來;美珠在深淵,人們也能知道了解,並把它取出來。所以,我個人有錯誤的行為,人民是不會有錯誤的評價。

「禦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修」,抵禦寒冷最好的方法,當然是穿個厚的衣服。而止住毀謗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好好修正自己。這是比喻,就是止住毀謗不是去叫別人不要說,最好的方法是自己修養好德行。

「民之觀也察矣,不可遁逃」,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他會觀察得很清楚,是掩飾不了、逃遁不了的。

君臣關係就好比上下屬關係,若做不對的言行身教,不管人民或基層員工,看問題、是非,其實是非常清楚的,誰也不能瞞過他們。因為政策、制度與人心,它是聯繫在一起的。

言語造作,忠言或讒言?都在考驗人的智慧,小到個人齊家、人際關係、或職場、社會!大到治國,及影響生態、生物鏈等等,全面性受影響。

我們看古人所說的忠言,其實都還滿有道理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