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鐸郎當喚夢醒

各地的方言語彙,因為偏離的正統的語音,於是假借它字,或另造形聲字,使得字義分離,看似無厘頭,但卻是有跡可尋,且在不同之處,又有似曾相似的地方,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錯!彼此交互印證,或許可以推論出原始字詞!
語料來源: 在報紙上看到的方言詞:
【夯不啷噹】 百科:夯不啷噹,口頭語,江南話,意為所有零散的,雜亂的東西。
口語,有諧趣化,添頭綴尾的傾向。最後的面貌離本源會完全不可考。試解析如下:
啷噹
「郎當」,釋義有四,第四個又等於「鋃鐺」,除了刑具的意思外,還有一個是狀聲詞,金屬物品相撞的聲音,要有一堆的東西,才會撞的叮噹響!等同於閩語的「哩哩硞硞li-li-khok-khok」於是這個「郎當」就可以延伸為「一大堆東西」!譬如,「一大郎當」,就跟口語的「夯不啷噹」是同義詞! 郎當的同音字還有故事可以談,留待他日再說!
夯 hong2:
- 原義,可以當名詞,【用來敲打地基,使其結實的工具】。如:「木夯」、「石夯」、「鐵夯」。也可當動詞,用夯砸地。如:「夯實」、「夯地」。對應的閩語是「ham2」(又音hm2/hmh)!例句:【用鎚á ∼;出力 ∼;hō͘(予)雷 ∼--死。】 教育部用「撼」字,搖也。義不符!
- 夯,的另外一義是「扛」,扛,【又《集韻》虎(hoo2)項(hong6)切(hong2)。與𢴦同。荷擔也。】它的音跟「夯」hong2 同音,因而增義!
在這裡「夯」是音假字, hong2, 可能代表狀聲或狀態字! 轟(車聲),哄(人聲),鬨(闘聲),都是些吵雜的聲音,也代表者「眾多」義!「不」字,為虛詞,墊字!
這句口語,依據學術考據,有可能來自江南的吳語,或者嶺南的粵語。令人驚訝的,其他方言也有類似的口語!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545909
冚唪唥
其中的粵語是:「冚唪唥」 ham6 baang6 laang6。唯一有意義的字是冚 ham6, 是[咸,闔,合]等義字。
前面鏈結的廈門語是「含巴攏」,恰好是「夯不郎當」的前三字。而在台語只剩下中間的「巴攏」兩個字的「巴侖」【 pa-lun,如∼∼吞】; lun 是囫圇的圇。另外 一個同義詞:加圇「ka-nng5」 ,俗語:
以上幾個詞,都代表「整個,全部」的意思!粵語的「唪唥」,閩語的「pa-lun」,「ka-nng5」都跟「囫圇」有淵源!
囫圇
是從「混沌」演化而來!
- 《列子.天瑞》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
- 漢·王充《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也作「混沌」。
渾,混,一音之轉,實而為一,混沌 hun6-tun6/hun5-tun5 ->混 hun 陽入轉字 hut 就是 「勿」字!, tun5,->lun5/ 就是 「侖」字!要代表一整個,於是外面加上一個大框框「口」字,造字成為「囫圇」! 很有意思的,「餛飩」是根據「混沌」來的,包成一整個餡的食品!一口可以吞下,音義,完全承襲「混沌」或「囫圇」,這兩個詞義可說是同義詞!
最後來欣賞一首詩,描寫遊子返鄉披星戴月兼程趕路的急切心態!
夜發陰平 淸·俞樾
番外篇
郎當 long5-tong 也可是「浪蕩long7-tong7」的音變字! 反應在閩語的「浮浪kong3」,跟客語的「郎郎當當」,還有中文的「吊兒郎當」。
閩語的浮「浪kong3」,kong3 應該是 tong7的走音! 所以還是「浮浪蕩」。又或者是「浮浪」kong3, 這個kong3,是對男子的蔑稱!以後再詳述!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