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no
somno

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漯仔底

《酬俞秀老 》北宋 · 王安石

「天壤此身知共弊,江湖他日要相忘。」,朋友之間,不離不棄,才能患難見真情! 王安石變法,立意雖善,但卻缺乏政治手腕,使得看起來新法冷酷無情,但從詩詞來看,王安石還是性情中人!很多歷史人物,不能單從史冊記載去理解他,《毛詩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從他的詩才能看出真性情!

語料來源:

,用在地名。有兩音,ㄊㄚˋ,ㄌㄨㄛˋ,切音也有兩音,前者對應thap, 後者對應lui2, 因為異體字是【㶟】,字音字形字義都可通用【壘】字,只是後者是高隆,前者低凹!

台灣地名多數寫「凹」、少數寫「漯」、寫「納」个簡若(ka-na)是華治時代才有。歌仔冊有寫「凹」。「漯」字是通行漢文字、古早中國水名、《妙悟》注『水名』、收帶 *lap。《廣韻》共伊收帶他合切、對應台語漢文音 thap。《雅俗通》《寶鑑》lap・lap・lop・lop 無收相關个字詞。《台十五》lap 有收「凹」『凸 phòng —』。請看「thap」。
地名。屏東林仔邊「凹」仔底、《堡圖》有注。高雄市內「凹」仔底、大清時代八寫做「」仔底、啞《堡圖》寫「仔底」、頭節記音「レー」。高雄彌陀「漯」底、《堡圖》有記着(頂漯底・下漯底・漯底庄)。台南仁德「凹」仔、《堡圖》記音「ラブ アー」个欵。台南永康「凹」仔底(見下圖)、《堡圖》記音「ナ バ テイ」个欵。台南東山「凹」仔脚、《堡圖》注音「ラ アー カー」。台南西港沙「凹」仔、《堡圖》有記着。新竹香山草「漯」仔草「漯」尾、《堡圖》無記(彼拵海線無靴出去)、不閣 GOOGLE 个地圖有記「草納」。桃園觀音草「漯」、《堡圖》記做「草漯」「草漯庄」、第二字注音「ラー」。台北北投草「納」、《堡圖》假若無記着。(取自台字田,台語文字典)

見影音檔:

」字,音符兼義符,【累】,是【絫】之隷變。【絫】:增也!益也。凡增益謂之積絫。加上水形符,成為另一義,又【滀漯】,水攢聚貌。《木華·海賦》:「𣽴(水+喟:亂也)濆淪而滀漯。」水積則地低陷,其衍生義,為「陷下」! 閩南語音,是lap, lop 兩音! 當動詞用採用【】字! 也可當踩踏的【】字,是由上往下踩的動作! 白音tah8。聲母,t-, l-, th- 都是齒齦音!

lap,lop 的陽入轉字 lam3, lom3,閩南語音義有二,一動詞,二形容詞!

  • 《甘字典》坔 lam3:làm-làm, siuⁿ-làm, làm-thô͘.
  • 《台日典》làm,lòm(漳)(1) 泥、砂等泥濘。例:路真∼;∼ 田;chhōa伊落∼(=花柳巷)。於是有【牽龜落~】一詞。 (2) 用腳出力踢。用大腳chiⁿ∼;∼腹肚邊。

此音有人用俗字【湳】! 《台日典》採用會意造字【】,方言,平地湧泉。舉例~水,卻是錯的! 語境的重點是水出而「土泥淖」,而不是出水! 這就再繞回【即是,濕田,濕地! 也就是lam3田,lam3地!

閩南語詞彙:

  1. 【làm-tshân】湳田。湳土ê田;泥田。
  2. 【làm-kau】làm溝。làm土ê溝。
  3. 【làm-làm】làm-làm。泥濘。
  4. 【làm-thôo】làm土。泥濘ê土。
  5. 【làm-thôo-khut】làm土窟。泥濘ê土窟。
  6. 【lo̍h-làm】落làm。(1)陷落泥溝。 (2)入去pháiⁿ所在等。例:龜chhōa(帶)鱉 ∼∼=pháiⁿ朋友chhōa人做pháiⁿ。
  7. 【oo-ku-làm】烏龜làm。[烏龜神]ê生日(舊曆十二月初三)hit工落雨。
  8. 【sua-làm】沙làm=[砂凹lap]。腳踏砂ê腳跡。(此lam3字對應 「塌,踏」義)


客語的「漯」也是同義

  1. 陷漯

客語的語意應該對應【塌】字!又【集韻】敵盍切tap,音䈳。也。

低凹之地,易積水,有水就有草,【漯仔底形象的描述這樣的地形地貌!而在中文的同義字中【凹】字比較為人所熟知,故以【凹】訓讀了lap音!,上圖中的路標,是中文的音拼字! 是採用【凹】字的拼音ao! 由此看出,方音字的採用要特別謹慎,用錯字,發錯音,那麼就「一丈差九呎」了! 另一個例子是台東的「大陂池」,寫成「大坡池」! 音從pi -> pho! 是不是錯大發了!

另一個跟「」混用的字是【】,《說文》本作,或省作𤂽。後以【濕】爲乾溼之溼,而【𤂽】又轉爲漯字。𤂽字右从日下糸。

【濕】,切音sip, 從音符絲! 陽入轉字為sim3, 閩南語音義為,上下晃動。半鼻音化為sinn3, 則為扇動義! 來看書證:《詩經·小雅·無羊》:「爾牛來思,其耳濕濕。」,描述年耳搖晃的模樣! 是口語音的假藉用字!

【sim3】

《台日典》採用「走+金」,是低頭疾走的意思,切音gim2,音義皆乖! 釋義有四:

  1. 柔軟彎曲。例:轎 ∼∼;竹仔軟 ∼∼;∼ 橋。(->)
  2. 探價數等。例:去別坎店 ∼ 看--leh;∼ 行情。(->)
  3. 用手ê感覺量(niû)重量。 例:這奇(kha)手指看有jōa重,∼ 看māi。(->)
  4. 觀望情勢。例:sió-khóa (小可)∼ 看--leh。 (->)

這字【】為俗字,本字是【】,敁敠,稱量也。又作【類篇】敁,以手稱物。而這個【挅】字,卻是從【揣】字而來!【唐韻】丁果切【集韻】【韻會】都果切【正韻】都火切,音朶。義同。度量曰揣。—— 《方言十二。這個【挅】字音可能是從【度】字而來!《淮南子·人間》:「規慮揣度,而後敢以定謀。」〔揣度〕,為複合同義字,互相共享音義!

【掂】(切音tiam),有閩南音,tim3,「 用手估量物體的輕重。例:麻煩你掂一下看偌重。Mâ-hoân lí tìm--chi̍t-ē khòaⁿ gōa tāng. (麻煩你掂掂看看有多重。)」

這個字源都是從【占】字而來!以音別義,一音分作數音,再另外造字以符合一音一字的規範! 【占】字切音Tsiam, 亦音Tsiam3, 這裡複聲母ts-就可以分化成為單聲母 siam, tiam ->複韻母再簡化成單韻母,就成了 sim, tim 前者為sim3, 後者為tim3 音! 而sim3, 跟「沈,審」兩字又近音義似,於是又分享各自的音義! 又譬如【揣】字康熙字典有紀錄:又也,或作挅。 第二句顯然是無俚頭插入句! 第一句才是耐人尋味!

這個【sim3】, 搖動義,也可能是【震】字,震切音tsin3->sin3->sim3,以音別義,變音為sim3! 古「震,振」兩字相通,搖動、抖動。《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股,六月莎雞羽。」

】有閩南音,文讀切音,【tshui2】, 也有語音留存,《台日典》,(1) (姓) (2) 明察。例:∼理;∼伊ê心肝。此音之所以流失,代表民間漢學傳承的式微!

它的異體字,【㪜,】,切音tuat, 這是由音符【耑】字音tuan,陽入轉字為tuat音!《甘字典》釋義:「知輕重, 量物」, 此音跟【奪】字相同,tuat,故有【揣奪】一詞:《鏡花緣·第八九回》:「據我揣奪:閏臣姐姐海外所見女魁星,大約就是此句。」這是同義字異讀連綿複合的例子! 近代才有定奪裁奪等詞彙蹦出來! 其實【奪】是音假字!

故,揣,有三個音,tshui2, to2, tuat!

【占】,從卜從口,《說文》視兆口問也!這個「兆」是「甲骨的裂紋或蓍草排列的情況取兆」,也就是事情的【端倪】《莊子·大宗師》:「反覆終始,不知端倪。」【端】,初生之物為耑,弱小為【倪】,都是微末,渺小,不明之形! 故上述諸字都肇始於「耑,占」二字! 前者為【揣】,後者為【掂】! 延伸音sim3, 則遺留在口語方音之中!

小結:

語文,口語先於文字,文字因口語的繁複而增字,有借既有字(音假或訓讀),也有造字,選字的不同,又會造成語音的變異,兩者互相激盪反覆,既造成混用,也造成一些音義共享的現象!隨著文字的普及(紀錄跟使用),一音一義漸成一統,於是語音不一定找得到對應的字!就算明知其本字(源),但卻不合於當下的使用習慣,這個也造成採字的困境!於是各種火星文應運而起!更是亂中加亂!方言用字,還有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