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no
somno

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不尷尬


客語社團貼出一文,探討訛音的問題,舉「尷尬」為例,客語字典是這樣寫的:

尷尬】形容推來推去、不乾脆的樣子。原唸四gam²⁴、海gam⁵³,受尬聲的影響,變四gang²⁴、海gang⁵³:你實在還尷尬喔!這東西本成就係買來分你个,緊推還𠊎做麼个呢?(你實在很不乾脆耶!這東西本來就是買來給你的,一直推還我幹嘛呢?)​。

本文不討論音的問題,只討論尷尬的方言沿革。客語中的「尷尬」,與中文語意有所偏移,差異,來看尷尬的釋義:

【尷】,本字【尲】。《說文》:“尲,不正也。從尣兼聲。”“尬,尲尬也,從尣介聲。”也就是說,“尷尬”二字都是形聲字,形旁是“尣”。“尣”,是什麼意思呢?《康熙字典》:“'尢'字本作'尣',通作'尩'。”而“尢”字《說文》解釋為:“跛,曲脛(人)也。從大,象偏曲之形。”今蘇州俗語謂「事乖剌者」曰尲尬。

字典的釋義很簡單,就是「不正」二字!【正】是也。【是】,直也。那麼這個解釋就很有彈性了!客語的語意是「不乾脆,不直接了當」,這就是「直」的衍生義!

電光一閃中,突然想到台語有一詞,有一個什麼「xx不戒」的詞,經查《台日典》是這樣紀錄的:

【put-tian-put-kài】不癲不怪(1)行踏無正常。 (2)寫怪字。(1)∼∼∼∼ lóng無大段(ban7)。 (2)字寫kah ∼∼∼∼。

那麼,這個釋義,就是【尷尬】的本義:「不正」!它的本字是「不尷尬」,中文的三字詞ABC句型,可以擴大成為四字詞ABAC句型!來看書證:

【不尷尬】

1.「行爲端正」。這是文本義!但是中文有時是有曲折的,請看:

2.猶言尷尬。指行爲鬼祟,神色態度不自然。【不】,助詞,無義。《水滸傳》第十回:“李小二應了,自來門首叫老婆道:‘大姐,這兩個人來得不尷尬。’”《紅樓夢》第九一回:“薛姨媽看那人不尷尬,於是略坐坐兒,便起身道:‘舅爺坐著罷。’……自去了。”

3.事情棘手,有麻煩,使人困窘(困窘變成近代義的主流)。《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這裏知觀正待進房,只聽得本家門首鑼響,曉得不尷尬,驚得魂不附體,也不及開一句口,掇轉身往外就走。”《儒林外史》第二三回:“走堂的笑道:‘萬雪齋老爺是極肯相與的人,除非你說出他程家那話頭來,才不尷尬。’”

這種句型用法,其實是加強語氣法,【】,不是否定語氣,而是反詰語氣,這使得語意完全倒過來,「不尷尬」,就是「不是尷尬!?」,也就是「極尷尬」!

語言的傳承,不是一條直通道,因為語音在傳遞過程,出現走音,錯音,變音等歧異,又或者在記錄語音時錯用字,使得發生「支離」現象,最後的結果可能會「破碎」而消亡!當然,也有可能不斷的變異,而漸次偏移,而產生新義!

這句「不癲不怪」是《台日典》 【put-tian-put-kai3】的擬字,kai3 變成kuai3,「癲」,可能是跟著「怪」而變異(kian尲 -> tian癲),然後,就出現變異音字詞,網路上有以下的寫法:

【不顛腊介/ 不顛拉介/ 不顛喇介/ 不顛喇蓋?】

《台華線頂對照典》的紀錄收有:【不顛lā界】。不正經。

在釋義上,它還是有正確的傳承下來(見不間不界),不過「音,字」就開始偏移了!《台日典》將「kai3」,字改成「怪」!而《台華線頂》(這是個大雜燴的收錄集合字典)改掉了第三個字!這可能是從蘇州語來的!記得「尷尬」字典的說明最後那句話:

今蘇州俗語謂「事乖剌者」曰尲尬。

」,互為同義複詞,乖,kuai,剌,lat8, 變調是la3, 而la7的變調也是la3, 於是就有了「不顛la7介(蓋)」這詞的出現!

乖剌


  1. 〈書〉不和諧;違逆。例 「外戚親屬無乖剌之心,關東諸侯無強大之國(《漢書‧卷六十‧杜周傳》)​」。
  2. 〈書〉(行為、性情)​古怪不合常理。例 「措置乖剌,大失人心(宋‧陸游《南唐書‧卷十‧張李皇甫江歐列傳‧歐陽廣》)​」。


不間不界

這個「借字」的風氣,自古即有,朱熹即將「不尷尬」寫成:

【半間不界】 亦作“半間半界”,“不間不界”。

字,改了,意思也就跟著偏移,【尬kai3】 變成 【界 kai3】, 整個意思就跟著轉移,如:

1.不徹底,不深透。《朱子語類》卷三四:“‘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泛說若是謙辭。然聖人之爲人,自有不可及處,直要做到底,不做箇半間不界底人。”《朱子語類》卷一二一:“今公等思量這一件道理,思量到半間不界便掉了,少間,又看那一件,那件看不得又掉了,又看那一件,如此沒世不濟事。”

2.不明確。《朱子語類》卷七五:“問‘以制器者尙其象’。曰:這都難說,‘蓋取諸《離》。’蓋字便是一箇半間半界的字。”

3.猶言不上不下。宋陳亮《又乙巳春書》之一:“丘宗卿亦受群兒謗傷之言,半間半界,州府卒歸獄於趙穿,亮以此身既存而不復問矣。”

4.謂平庸。《朱子語類》卷四七:“世間有這一般半間不界底人,無見識,不顧理之是非,一味謾人。”《朱子語類》卷一二九:“其所引援,皆是半間不界無狀之人,弄得天下之事日入於昏亂。”

不間不界】:不尷不尬。左右爲難,不好處理。

  1. 《朱子語類》卷三四:“聖人全體極至,沒那不間不界底事。”
  2. 宋吳泳《半齋送張清卿分教嘉定》詩:“道如大路皆可遵,不間不界難爲人。”


有何證據說這「半間不界」是源自「尷尬」呢?字典上有寫,尷字有兩個音,一個正音ㄍㄢ ,一個變音,ㄐ一ㄢ ,就是反映這個「間」,也是反應本字【尲】的字符「兼」字!

網路上看到有其他人的正字溯源,因為不知緣由,於是就按「改頭換面」的「不顛la7介」來闡述。推衍出“正確”字是「不典剌戒」!雖然看似中規中矩,但由於不是原貌,經由扭曲變形的口語,找出來的字,看起來卻是有些「尷尬」! 不是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