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no
somno

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南音多有會,偏重叛兒曲。

(编辑过)


南朝 梁武帝 《楊叛兒》

桃花初發紅,芳草尚抽緑。南音多有會,偏重叛兒曲。


這首,是南朝梁武帝蕭衍的詩句,梁武帝,南朝梁的開國皇帝,甚有才情,少時與沈約,謝朓、王融、蕭琛、范雲、任昉、陸倕等八人同遊,時稱『竟陵八友』。其與周捨的對話:『何謂四聲?』捨曰:『天子聖哲』是也,成為後人區分平、上、去、入四聲的標準,這個音,不能用國音念,要用閩南音,天 thian1、子tsu2、聖sing3、哲thiat4,分別代表 平,上,去,入(1,2,3,4)四聲。

叛兒,為樂府歌曲名,曲名由來:南朝蕭齊隆昌年間,有個太后守寡,但她喜歡一個女巫的兒子,這個人叫楊旻。楊旻從小生在宮中,太后看著他長大,越長越好,長成了一個蓮花般的少年,就和他 好上了。太后愛上了女巫的兒子,但這種愛情是不能長久的。紙包不住火,最後事情敗露,太后失去了楊旻。所以民間童謠就唱:「楊婆兒,共戲來所歡!」可能因為小朋友吐字不准,大家訛傳成了「楊伴兒」,或「楊叛兒」。而後《楊叛兒》演變為西曲歌的樂曲之一。因此,這個曲多為描繪男女情愛的詞句。原生歌詞為:

楊叛兒 樂府曲

暫出白門前,楊柳可藏烏。 君作沉水香,儂作博山爐。


西門為當時南京的西城門,西方五色屬白,故稱白門。為當時男女幽會談情之處。以沉香與博山爐譬喻男女,兩者於爐中交融燃燒譬喻情愛的炙熱歡好。在這天暖花開,綠草如茵的春天,男女趁機相約出遊,相互調情,所歌所唱多為楊叛兒曲。

「儂」,為吳語,人,或我的意思。永嘉之亂,晉室衣冠南遷,與江東豪族共治成東晉王朝,有些吳語衍化進入成為官方語言,不足為奇!至於台語中人的語音,lang5,是不是出自吳語中的nong5,還是由當時官話音變則不可考,不過,人,jin5, lang5兩者互為訓讀,應該不成問題。

我們偉大的詩人李白,也曾改寫同名的詩作,ㄧ齊來欣賞,看何者更為技高一籌:

楊叛兒》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 君歌楊叛兒,妾勸新豐酒。
  • 何許最關人,烏啼白門柳。
  • 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 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回過頭,來說今天的主題。 「南音多有會」,這是甚麼意思啊? 這個跟後面的「叛兒曲」有關,前面說過,該曲多描寫男女情愛,故,「有會」就是跟男女情愛有關! 說到這哩,突然讓我聯想到近代語的「幽會」,搞不好是從這裡演化而來! (唐·元稹《鶯鶯傳》:「幽會未終,驚魂已斷。」)。不相信!? 來!來!來! 來看漢語的活化石,閩南台語中有沒有這個辭彙! 你查台華對照字典,輸入「調情」,重點放在前面那兩個詞,1. chò-kùi (chòe-kùi),2. chò-sán-khùi (chòe-sán-khùi ) ,這個詞,現在已經很少用了,今天如果沒有因緣際會,讓我們找到這個線索連結,這個至少活了一千五百年的活化石,就這樣在我們的眼前煙消雲散,不復記憶。以上這兩個詞,以後者較常使用。網路上擷取一段台文笑話來示範這詞用在何種情景:

伊講:「我是足疼我hit個台灣某--ê。啊阮某足疼--我-leh(呢),逐工我beh去上班以前,阮某攏mā 我 “thǹg衫á褲”。」本來伊是講in某幫伊「燙衣服」,m̄-koh人攏拿準講 in翁á某感情hiah-ni̍h好,逐工透早攏koh做 sán-khùi(氣) 」chiah分手。

在這個例文裡,各位有沒有聞到一點 甚麼味啊 ?! 那個甚麼氣味,就跟 sán 字有關! 所謂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語言由衣冠貴族,走入庶民百姓,就由隱喻走入直白,由chò-kùi 演變成 chò-sán-khùi (做產氣)。

等等,說了老半天,您老好像沒有提到「有會」這兩個字是甚麼意思! 我提了,你沒注意到嗎? 「有會」這個辭彙,關鍵字在「會」字。這個「會」不是平常的ㄏㄨㄟˋ,也不是閩南台音的hue3,而是k 聲母的ㄎㄨㄞˋ (如,會計,台日典記錄兩音 hue7-ke3, kue3-ke3)或 閩南台音的「kùi」這個音就是保留在「有會」一詞中的「會」字! 那台語詞彙有這個音嗎! 有喔! 台語文獻中,最重要的兩本紀錄字典,台日字典,甘字典,都有「有會」字音的記載,只是當時人不瞭解這個「kùi」是何字,今天就來撥開這層歷史的雲霧,瞧瞧這個本尊正身!

台日字典收錄兩詞,1. 【有 kui3有kui3】。 2.【做kui3】 。做kui3 前段已經解釋過了,他的日語解釋是 「狎戲く」,中文解釋「男女調情」! 第一個,有kui3有kui3,(女) 愛嬌がある,指女性長的親切討人喜愛。英文譯文 amiability 。 甘字典也有兩詞,1.tsòe(做)-kùi,。chiū-sī ta-po͘ kap tsa-bó͘ tsòe-hé kún-chhiò; 就是查甫佮查某做伙講笑(這個解釋比較隱晦保守)。 2. bīn ū kùi ū-kùi. (面有kui3有kui3) 。對照台日字典的意思,就是說一個女生面貌長的親切可人,讓人動心(想要跟他約會,想要娶她當老婆,想要.....以下自由聯想)。把「會」代入kui3,就是「做會tsòe-kùi,」,「有會ū kùi 」。[又是題外話,有沒有覺得「做會」跟「做伙」同音啊! 台語的小三就是暱稱夥(ki3),會不會是「夥會」的暱稱]。

「有會ū kùi 」經由蕭衍的楊叛兒詩,完整的保留在閩南台語之中。而它還有另一層意思,不是保留在庶民語言之中,而是在上層衣冠貴族之間。來看同一時代,世說新語中的一則故事。


世說新語.排調

謝公始有東山之志(退隱),後嚴命屢臻(徵召王命屢至),勢不獲已(迫不得已),始就()桓公司馬。于時人有桓公藥草,中有「遠志」。公取以問謝:「此藥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稱?」謝未即答。時郝隆在坐,應聲答曰:「此甚易解:處(山中)則為遠志,出(出山)則為小草。」謝甚有愧色。桓公目謝而笑曰:「郝參軍過乃不惡,亦極有會。」

所謂「排調 」,排遣調侃,也就是「嘲諷消遣」的意思。謝公,就是謝安(石),有名的淝水之戰,以寡擊眾,擊敗前秦符堅,保住南朝東南半壁江山的關鍵戰役,就是謝安的手筆! 桓公,就是當時的權臣桓溫。桓溫藉著有人送草藥,暗諷謝安,有人搭戲,就有人唱戲,郝隆在旁補上一刀,說這藥草長在山中(退隱不出),就叫遠志,如果出山(致仕)就叫小草。桓溫哈哈一笑,再踹上一腿,「郝參軍此(此次)乃不惡(無心),亦極有會(趣味,意味)。」 這個「有會」的解釋是參照教育部國語字典,這是按照當時的情境所演化出來的釋義。原始的意義,還是要看關鍵字「會」字,說文解字: 合也。見釋詁。禮經。器之葢曰會。爲其上下相合也。 所以,他的核心語義是「合」字,這裡是說,郝隆所言,雖嫌失禮,但譬喻嚴絲合縫,還蠻有意思的! 這個「合」的核心語意,也跟前面提到的,庶民語言,「有會有會」,「做會」,也是契合的! 這是古人對禁忌語的隱喻說法!


(後記:剛剛在返家的路上,突然想到世說新語中的「有會」跟現代與的「有梗」,兩者實在非常「適配」,這個梗字,是「』字的訛讀,此字為北方俗字也是後造字,滑稽的言詞或動作。如:「逗」、「抓」。韻書內找不到此字,它的音是ㄍㄣ ˊ,要找它的中古音,要看『艮ㄍ ㄣ ˇ』字,有kun3, hun5兩音,kun3跟kui3 的聲母跟音調是相同的,有條件可以轉音。「有哏」會不會就是由「有會」演化而來呢? 哈!權當作另一個「有梗』吧!)

世說新語,乃紀錄 東漢至東晉間的高士名流的言行風貌和軼文趣事 ,難能可貴的是採口語的方式記錄,對於瞭解當時的語言語音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們從前面探討「有會」這個詞,就可以暸解,閩南台音跟二千年前居於河洛之中原,確有極大的淵源。我們再來看上面的文獻當中還有甚麼遺留在現在的閩南台音之中?

「郝參軍此(此次)乃不惡(無心),亦有會(趣味,意味)。」這裡要講,「此過」跟「」,這個「此過」如果分開看,是說「這個過失」,古語無心為過,有心為惡,桓溫說:此為無心之過。 但也可以合起來看,收錄同一故事的太平御覽,它寫的是「郝參軍此通乃不惡,亦極有會。」所以,它的意思是合起來看,就是說「這次」的意思,台語的這次叫「tsit-kue3」,看清楚嘍,是不是正是「此過」的台語發音! 再來說「極」,台語中形容最高級有不少字,其中之一是「kai3」,教育部建議用字是「蓋」,這個是借音字,中文字典內,蓋字並沒有這樣的意思。有人建議用「」字或「介」字,「屆」有「到達」的意思,譬如「無遠弗屆」,「」有大的意思, 《詩·小雅》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屆」, 一曰也,兩者可以互訓。 這個「郝參軍此過(此次)乃不惡(無心),亦極有會(趣味,意味)。」中的「極」念 kai3,是不是台味十足啊!

來看李白詩句中,「何許最關人」,關人,「最關懷的人」,這裡不是要講「關人」,要說的是「何許」,「許」的意思有一個是「處所」,所以這句的意思是「我最關懷的人在哪裡呢?」。 我們再來看類似的句子,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 ,把第一句,用台語讀讀看,「sian sinn m7 tsai to2-ui7 lang5 ia 」,是不是 ba7-ba7-ba7(密),hah-hah-hah8(合)!

哇!再看一遍,還是漏掉一個字沒有『開講』,這字是「」字,這要從一句台灣諺語開講』:

刣豬公,無相請,嫁查某囝,還大餅】。thai5-ti1-koon1-bo5-sio1-tshiann2, ke3-tsa1-boo2-kiann2-henn5-tua7-piann2 (刣字後造,可能是「宰」字)很有趣的,這個「還」不知哪裡的腔口說(註:永靖腔),henn5,漳州泉州腔都是講,hing5,這個字比較不符,因為民俗女兒婚嫁,是事先送親朋好友大餅,然後親朋好友再回送禮物或禮金,用「還」字,將整個程序都弄顛倒了。所以有人說,hing5是「貺ㄎㄨ ㄤ ˋ」字,中古漢音,hong3, 或hong1 白讀音hing7(取兄的諧音字)。它的意思是,與也,賜也,意思是符合的。但,在金門俗諺裡,這個「貺大餅」,是講成「送大餅」,「送」,文音song3,白讀音sang3,這個跟「餉」字中古音siong3,就差一個介音i,所以有可能正字是這個「餉」字,「餉」字,的字義有二,它比貺字更全面,包括贈與食物。

  1. 送食物給人。《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殺而奪之。」唐·王維〈積雨輞川莊作〉詩:「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東菑。」
  2. 餽贈、贈送。《三國志·卷二·魏書·文帝紀》「號曰『皇覽』」句下裴松之注引胡沖《吳曆》曰:「帝以素書所著典論及詩賦孫權。」

而「送」字的本意,是「遣」也,並無贈禮之意,因此,在這裡,應該為「餉」之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