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梢瓷,耐磕。

台語音,漢字的查證,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概念,隨時做修正! 因為「tau-sau」一詞的疑問,找到「ha7-sau」的線索!來看書證:
淳于髡,,戰國時期齊國人,政治家,以滑稽多辯聞名。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諷諫齊威王的「一鳴驚人」成語典故。在那種「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伴君如伴虎的年代,藏鋒匿機,努力盡一個士大夫對天下生民的責任!他話不直說,常設隱語,您聽明白了算我沒白費口舌,不明白抑或惱怒,不過做個比喻開個玩笑而已,能砍了我的頭?當時的人們,形容淳于髡是「炙轂過髡」,潤車軸的油淳于髡。(註:過』字作『輠』,後世以「炙輠」寓意「言語流暢」)來看他另一個施政的寓意名句:
《史記》淳于髡曰:「《史記》淳于髡曰:「《史記》淳于髡曰:「弓膠昔幹,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昔」為「析」的假藉! 「析」古字「㭊」,動詞為「剖開、劈開」木頭,名詞為「剖開一半的木頭」!翻成白話就是「拿黏弓的膠,黏合分開的木幹,是要將其合攏,但卻怎麼也無法彌合縫隙!」寓意,『施政不能用強,需注意彌合施政(改革)的缺失!』 看在現在的政客施政,不是「橫柴舉gia5入灶」,就是「 心肝掠liah( 擸 )坦橫」,我看是「利」字當頭,「雖千萬人,吾往矣!」,哀哉!
台語俗諺:「含梢hui5(瓷),耐磕(khok)!」,教育部閩南語字典,含梢的舉例: 這 踦kha,(奇也。 )醃缸已經含梢矣。Tsit kha am-kng í-king hâm-sau--ah. (這只窄口的缸子已經變得酥碎了。) 這字詞,舊網誌有探討過,當時擬做「罅隙」,台日典記錄兩音!
- hā-sau[暇脆]木製桶等乾燥pit/li̍h孔。
- hâm-sau[含脆]缺隙(khih-khiah),裂痕。
其中應該有一音是走音! 個人認為,音字脫節,音找不到字,常常會自我修正成變音,走音,譬如「ha7」字,不認得,故會自我會意成ham5, 「含」字!或者,變調為去聲ham3,「陷」字!以為是 「缺點、過失」。如:「缺陷」。國語˙魯語下:「齊閭丘來盟,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韋昭˙注:「陷,猶過失也。」 因此,有人寫「陷梢」!但其實ha7是有字的,就是「罅ㄒㄧㄚˋ」字,切音,
《廣韻》呼(hoo1)訝(ga7)切《集韻》《韻會》虛(hu1)訝(ga7)切,𠀤音嚇(ha3)。《說文》裂也,缶燒善裂也。
ha7 置前變調就是 ha3 !
那麼sau字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疏」字! 又《集韻》孫租切,音蘇。粗也。 為「密」之反!有分散,疏闊,不實的意思!切音 su, soo, 都有 -au 的音變! 台日典的紀錄:「sau-sau」等於「sau」,台語講,「骨頭soo」,就是「骨頭ham5-sau」,「soo」 就是 「sau」!日譯「sau-sau」:「ざらざら(粗糙樣)、ぼろぼろ(粒狀物等散落狀)」就是「疏」的釋意。當然也可以用「沙沙」或者「屑屑」來擬字。
前面史記的書證,「疏罅」,倒置,就是「罅疏」,台語音「ha7-sau」!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