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mno
somno

重新認識你的母語!所有的方言都是漢語的分支,在歷史文明的長河中都是參與的要角,無論音或義,都能在古籍,詩詞中找到他的身影,以這句「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作為開篇序文的註腳!順便一提,這句裡面也有一個閩南語詞彙!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榖。

罕用字,大部分可能已經淡出文字舞台,但,某些卻是「有意義,有價值」的用字,只是被其他通用字所取代,年輕人不認識,不足為奇,但,可悲哀的是,他們竟然不知道,這些字還留存在父母的舌頭上(母語)!

讓我們娓娓道來:

四兩鈗仔無除。

林振福先生貼文:四兩鈗仔無除。中的「鈗」字:

<教閩典>用【】; 康熙<唐韻>余準切<集韻/韻會>庾準切,𠀤音尹ǔn53。<說文>侍臣所執兵也(林按)音義攏乖。請教各位專家:【䩩/𩌑】較合,抑是<教閩典>鈗,抑是周長楫用的【】;《康熙》<集韻>委遠切,音宛。竹器。 又<字彙>竹名。

竹+宛=「箢」uan2, 竹器。金+宛=「秤鋺也。」uan2.

《台日典》:ng2: 用竹編ê手提籃。例句:吊∼; 臭鮭無除ńg; 四兩∼無除。

看來,應以【】字為佳,金字旁宛,應該是類義衍生字!

四兩鈗仔無除】形容就【只會批評,卻不會自我反省,表示嚴以待人、寬以律己、自不量力的意思】。「鈗仔」秤東西時所用的容器,「四兩鈗仔」表示這個容器有四兩重; 「無除」沒有扣除掉。

因為古時候利用吊秤秤重量,通常用個吊籃裝東西,這個吊籃就是「鈗仔」。 古時候沒有塑膠袋,也沒有金屬器皿,漁民都用有縫隙的竹籃或竹簍,方便放入水中清洗,蚵農也是用竹籃盛裝剝開以後的鮮蚵,順便把蚵肉所含的水分濾掉,一般都是用細竹皮編織成一個好像盤狀的器皿,既方便手提又可以當秤鉤吊掛。一般盛裝海鮮魚貨的器皿都製作成四兩重,所以秤東西得扣除四兩,也就是凡事要先扣除四兩才是真正的重量,「四兩鈗仔無除」比喻凡事都要量力而為,要先衡量自已的斤兩。

另外一種說法:「漚鮭(au3-kue5)無除鈗」(鮭(kue5/ke5 應該是【】字:《說文》脯也。一曰吳人謂腌魚爲脼。【膎】,應該是【】的又音字) 日譯:

腐(臭)った塩魚を売って尚その上に籠の目方を差し引かない。自分の事を棚に上げて他人の事をいふなど。

進入正題,來看另一句俗諺:

會算未曉除,糶米糴蕃薯。

這個俗諺是說,買東西時秤重不知道除去乘載物的重量,表面上以為佔便宜,卻是實際上吃虧!

傳統農業社會,買賣曰「糶糴」。這是古字,在閩,粵,客,都遺留在口語中!自小就聽爸爸使喚我們,「喂,某某, 去街仔,給ka7糶(thio3)米叔hia7, 糴(tiah8)一寡米的異用字)來!」

在屏東竹田鄉,有一個客家庄,叫「糶糴庄」!這是一個榖物買賣的轉運站!在客語中還遺留「平糶米」,「糶酒」等詞! 而在閩語則更多!(影片中的「敢彩」,教典寫成「檢采」,應該是「敢使」!使音 sai2,齒音 s,ts, tsh-同組,sai2 念成tshai2)

糶:thio3

  1. thiò糶。穀物ê賣出。相對:[糴]。
  2. thiò-tshut tiah-ji̍p糶出糴入。穀物ê賣出kap買入。
  3. thiò-tia̍h糶糴。穀物ê買賣。
  4. thiò-tiah--ê糶糴的。穀物ê商人。
  5. pîng-thiò平糶米。價暴騰ê時,官廳限制糶米來壓制米價。
  6. thiò-bí糶米。賣米。
  7. tiāu糶。(姓)

【註解】:【平糶米】的來源:戰國時代,魏國李克有「平糴法」,即在豐年買入(糴)米糧,荒年再賣出,用「收有餘以補不足」來平衡糧食價格。

糴:tiah8

  1. tia̍h糴。買穀物。
  2. tsiūnn-tia̍h上糴。屯積穀物等起價。
  3. tia̍h-bí糴米。買米。
  4. tia̍h-ji̍p糴入。買入穀 物。
  5. tia̍h-thiò糴糶。穀物ê買賣。
  6. tún-tia̍h躉糴。買穀物起來khǹg等好價ê時賣。

挑米古道

台灣有很多「」米古道!其實正確是「」米古道!因為客家音的「糶」跟「挑」同音!而古人原始的運輸工具就是靠人力肩挑,尤其是在山地無法使用車輛!客家在台灣多分布於山區!

台北三張犁吳興街六百巷一百弄底,有一古道,是早年當地農民往返南港、深坑、木柵、景美等地賣米,所走的道路。三張犁的農民不想挑米繞平地遠路,因而開闢這條五百級石階的山路,肩挑沉重的米穀稻作,翻越高聳山嶺,先民為求平安,在古道途中建有一「糶米公廟」。此條古道被稱為「糶米古道」,又因糶的台語發音似挑,也稱「挑米古道」或「米路」。

大家耳熟能詳的童謠,「農家好」歌詞中有「糶出」一詞!作詞者,楊兆禎教授是芎林鄉客家人。youtube 下面有一個繁體影片,將「糶」念成「耀」,另一個簡體的將「糶」寫成「躍」也念成一ㄠˋ! 可見這個古老的語彙也有可能漸次凋零!

客家特有語彙:【糶榖青】:賣未成熟的新榖。自古有之:

詠田家 / 傷田家 唐.聶夷中

  •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榖kok。
  •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jiok8。
  •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tsiok。
  • 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ok。

成語【剜肉醫瘡】的語源:


五月稻穀還沒熟,就先把它們的穀青賣掉;雖然是為醫眼疾,但是卻非常捨不得,如同剜割心頭肉。清寒之家,在稻穀未成熟之前就【糶穀青】,穀青的價格一定比成熟的穀子賤價,且部分不肖糧商知道稻農急於用錢才會糶穀青,會壓低穀青的價格,如同高利貸。台語有「糶米糴番薯」之句,即早期農家賣掉辛勤種來的米穀,只能買低廉的番薯曬成番薯簽度日維生;可見當時農人的辛苦。

現代新詞:糶(thio3)手:果菜或魚市場的拍賣員。

聲韻學:糶字發音,閩語的-io(thio3), 客語的 (thiau)-au, 粵語的 (tiu3)-iu. 都是「侯」韻母的變異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