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君
建君

台灣台北人。喜歡:ACG,時事,政策,心理學,神祕

平台經濟與在地商圈

在思考外送平台和店家,商圈發展的關係的時候,UBER EATS的服務範圍和熱點,以及連鎖店家的位置拿出來做比較。這裡只是很直覺的初步對比出一些暫時結論。

我第一個找的是Sukiya的店家位置和UBER EATS台北市服務爆單區(紅色和橘色)的比較。無意外的幾乎任一家分店的位置都在爆單區內。

Sukiya的店家位置和UBER EATS台北市服務爆單區(紅色和橘色)的比較


第二個找的是「爭鮮迴轉」,在台北市約75%的店都在爆單區內。也許可以很粗淺的聯想UBER EATS這類的外送平台服務主要的業績分佈和連鎖型店家的分佈疊合程度有正相關。連鎖型店家愈密集的商圈則愈容易爆單。

「爭鮮迴轉」店家位置和UBER EATS台北市服務爆單區(紅色和橘色)的比較


這對我們消費的影響是什麼?真的有助於在地的商家嗎?

對店家來說,平台合作可以得到的是:

1.額外的營業量:像手搖飲可以攤平非尖鋒時段的低業績,熱門店家可以創造額外的收益而不用去考慮店面改裝或在有限場地內提高翻桌率問題。
2.行銷的口碑和社群聲量(有助於長期品牌經營):UBER EATS作為爆光平台,甚至把外送客變為品牌的支持者,有機會到店家做實體消費。
3.以及導入與外送平台的合作來提升產品價值:例如開發專屬菜單、改善流程和包裝來順應外送需求。

但平台經濟是否會對商圈外的小型自營店產生影響?如果原本區域內餐飲消費量規模是特定的,那使平台的業績是不是大多都集中在連鎖型店家?在地小店甚至攤商會不會受影響?

在台北市,爆單區的大小都很侷限在1.5~3KM的範圍內,這又代表什麼?是不是平台經濟在台北市這類人口高度進中的都市,只是大多取代了商圈週邊原有的消費人口的里程,而較少跨商圈的運送?長期而言,是不是只強化了商圈原有的地位?而商圈之外的經濟反而更口的朝商圈集中?

這個應該是數據分析或地理資訊等會有興趣的題目。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