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纬1度的肯山兰
南纬1度的肯山兰

个人公众号同主页名

双城记07:转角遇到“蜘蛛侠”

亲爱的小小刘,

上周没给你写信,因为论文把它吃了。

起因是学校将每个学期的第六周(也就是上周)设为“阅读周”,说白了就是放假一周不上课,用来把之前落下的阅读补上来(可见阅读量之大),但是这慷慨的馈赠不仅没有让我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反而成就了我人生有史以来第一个彻夜未眠。

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晚上不到12点躺下,一直到早上七点,心都在突突跳,真怕下一秒来个突发心脏病,我连高考前夜都没如此紧张过。这种紧张来自于对时隔N年后第一篇全英文学术论文的手足无措。看似两三句话就能答完的问题,要写出几千字,到底要写什么?如果是用英文给朋友写信,我估计能洋洋洒洒几页纸把对方搞的又哭又笑,但是学术写作,估计只有我自己哭的份儿了。

这样下去考试肯定通不过,要不趁贼船上了一半,赶紧退学吧,或者先停学。但另一个声音就会说,别人都能毕业,怎么就你熬不下去。这时候我真想一觉睡过去,暂且把问题交给周公。然而两个声音像把守森严的警卫,让睡意无法趁虚而入。我只能数羊一样一遍遍重复“你没问题的”,但眼睛仍然能感到光线透过窗帘,悄无声息地完成了昼夜的交替。

人类学家习惯用第三只眼看世界,在未知的慌张中,我也在观察自己到底要如何突破重围?

第二天一早,我把在失眠中已经酝酿好的邮件发给了老师,像中毒的人期待解药一样盼着老师的回复。不到半天,“药”就送到了。老师在邮件中说现在离考试还有八丈远,一点不用担心。她对题目的分析也让我豁然开朗,直来直去的问题要先绕一圈回顾相关理论,再来回答问题。这种思路现在看很顺理成章,但我当时就是觉得要“就事论事”,题目问“为什么”,我就直接回答原因。看来还是工作太久思维陷入“效率”模式,写论文还是要采用中国式迂回战术。

虽然这篇论文差点让我得心脏病,但是写作的过程真可谓痛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个题目——为什么有些学者会反对“发展人类学是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观点?

从上课以来,老师就一直塞给我们各方对发展人类学的批判,让曾经那些我深以为然的观点一点点瓦解:推崇本土知识?行不通!自下而上的参与式发展?不奏效!甚至连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创立的享有盛誉的格莱珉银行都是剥削女性的商业机器。

人类学扎实的民族志调研将经典拉下神坛,但不能因为一些发展项目可能的“伪善”就否定“发展”的意义。一些人类学家之所以憎恶“发展”,因为它意味着带有计划的社会改变,随之而来的是对现存社会准则的冲击,而人类学者恰恰希望保持社会原有的样子,这样他们才能研究内部的结构。

而这个论文题目恰恰给我机会说明人类学为什么要参与发展,能对发展做什么贡献?其实也是在告诉自己,有一颗人类学的内心也能心安理得做发展的工作,而且可以做得更好。所以,这个学还是得上,尽管过程辛苦。

苦咖啡偶尔也要放糖,我的“甜”来自于借助学校平台,能与那些平常见不到的人的交流。

比如Jim。我曾经在第四周的信中提到,Jim是前BBC驻黎巴嫩贝鲁特的记者,从1975一直在贝鲁特报道中东局势,是唯一一位从始至终跟进黎巴嫩内战的西方记者,随后他的报道范围又延伸至萨达姆政权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的种族灭绝,并在那时与库尔德民主党领导人巴尔扎尼和后来任伊拉克总统的塔拉巴尼结下了革命友谊。黎巴嫩、叙利亚、伊朗、伊拉克、阿富汗……这些国家披着“冲突”、“战争”以及“危险”的面纱,但Jim都曾在此工作、生活。

Jim,一个土生土长英国人,在中东度过了自己人生中的40余年,还把家安在了贝鲁特。已经71岁,在中国应该是颐养天年之际,但他仍然活跃在国际新闻领域,在纷繁复杂的中东局势中保持一双明目。

他的人生,犹如稀有的宝石一般,吸引着我这个探险家。终于在这周一,我有机会单独采访他。我并没有把重点发在中东局势上,因为我对此知之甚少,我感兴趣的是他每一次的人生选择、背后的动因以及每段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一个小时下来,如果只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这个人太疯狂了。至于如何疯狂,可能得等我应付完论文再细细道来了。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启,采访完Jim的第二天,我又遇到了一个同样曾在BBC工作且有着非凡人生的英国人Seyi。

他从2013年开始参与英国第四频道一档名为“未被报道的世界”的纪录片拍摄。尽管科技让世界上不同角落的故事得以广泛传播,但是仍有无数不为人知,被媒体忽略的事情在发生。“未被报道的世界”就是派像Seyi这样的记者前往世界上最被忽视的地区,将公众视野之外的问题重新点亮:从多利安台风过后巴拿马的重建,到南非致命的淘金者;从塞拉利昂泥石流流离失所的家庭,到塞内加尔举国疯狂的摔跤运动;从逃北者在韩国成为电视明星,到全球最拥挤脏乱的海地监狱……

Seyi的身影出现在边缘世界的边缘议题中。同样是对这些话题的报道,我们在大多数媒体上都只能看到冷冰冰的几行字或者偶尔闪过的电视画面,但是“未被报道的世界”每期用25分钟尽可能深入事件细节,而这背后往往是几个月的深入调研。

和Jim一样,Seyi也是想借助媒体为少数人发声,但是我总有一个疑问,他们的报道是成就了自己还是真的能为当地人带来改变?也许永远无法衡量天平两端的重量,但是就像Jim当年对北部库尔德人的报道直接促使英国政府出兵援助一样,Seyi的报道也撼动了事件发生国的政治和司法系统。也许不是每一次出击都能势如破竹,但一直行走在这条路上,必能成就水滴石穿的影响。

这些在异国遇到的少数派,就像转角不期而遇的“蜘蛛侠”一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守护这个世界。而现在的我,也许正在制作一件蜘蛛衣。

亲爱的大赛,

昨天晚上看到信没有及时回复,是因为白天逛街太累了,但我给老李念了一遍,他听后让我叮嘱你:保重身体,调整心态,学习尽力而为,相信你一定会坚持下来的…

我也是对英国的学业负担估计不足,没想到第一篇全英文的学术论文把你折磨得如此严重…还好,最后在老师的指点下如期完成论文,虽然你那些学术的分析我们也搞不懂,但我们看到了你的努力和付出…所以我们相信你没问题的…

对于你在如此繁重的学业中还能抽出时间并勇敢的主动出击采访自己感兴趣的各路牛人,我真心非常佩服,也许这种勇敢与你文静的外表行成了如此大的反差,也许我是个胆小如鼠的人,我的世界就是西城区新街口,而你则是一次一次走出舒适区、从新街口走向世界的个个角落,去探索一个个自己未知的领域,还主动采访陌生人,甚至想成为他们…真不知道你这勇气从何而来,我想到了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正因为你见识过了各路牛人,所以你才想抓住机会,深入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精彩的过往,以便为自己将来走向世界成为和他们一样疯狂的人,前提是你先制作好自己那件“蜘蛛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