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鵲旻REDWENG
翁鵲旻REDWENG

天紅公關總經理,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關注藝文素養,興趣於表演藝術及科技趨勢探討,育兒期間創辦台港兩地EVENT365生活誌 , SHOWOW敲表演平台。 創意人的精神是:「在壞的時代創造美好、在好的年代留下美麗。」活動人的使命是:「在艱困的狀態下不畏懼創新、在得勁的態勢中更不落窠臼。」

表演藝術行銷:劇場裡的 破壞式創新


與主流市場發展趨勢背道而馳的創新活動又能帶來媒體效果的項目討論,能稱的上是一種「破壞式創新」。這個理論是由哈佛大學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於1997年的著作-《創新的兩難》(Innovator's Dilemma)中所提出。

沉浸式劇場(immersive theater)即是一種劇場裡的創新模式,打破觀演關係,突破鏡框式舞台原本的侷限。我在2007年左右(正確年份已有點忘記,距離今天大約也有13年前),在台北牯嶺街小劇場就欣賞過一個另我當時非常印象深刻的表演,一到現場約莫7位觀眾,舞台跟觀眾之間幾乎無界限。來自阿根廷享譽全球盛名的《極限震撼》(Fuerza Bruta Wayra)也是一個大型的沉浸式表演之例。連續70分鐘的演出無座位,觀眾與演員沒有明顯的台上台下之分,所有人都像是演出者,也同時都是觀眾,突破語言的隔閡,非常直接的給予參與者感官極限。

“沒有比「原力」更恰當的翻譯了。對於所有年輕或想要追求年輕的觀眾,極限震撼可以給你們兼具劇場及Party的感官娛樂享受”"No wonder the translation would be 'Brute Force'. Fortunately, for the young at heart and in the body, the show offers an abundance of dazzling theatrical and sensory pleasures-紐約郵報 The New York Post

沉浸式劇場的幾種特色,除了打破觀演界線之外,還有「感官的刺激」,「體驗型設計」,「創造儀式感」,「以人為本的腳本概念」,「化被動為主動」及「細膩的空間設計安排」,等都是一些參考要素。

與AI及科技結合,也是近年創新的劇場展演新模式,2016年倫敦即上演一部由AI人工智慧撰寫的音樂劇,由電腦工程師用大量數據來分析各類音樂劇,產出風格,並創造作詞曲,自行產生臺詞。

更多的技術與美學整合,像是台灣知名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就是一位擅長結合VR(Virtual reality)、互動、表演藝術,動力機械等多項大型新媒體跨域製作的高手。重要的作品從2013年的《相遇時刻》(The Moment We Meet),2018年的《登月》(To the Moon)到2019年的《失身記》(Bodyless)都帶來高度的關注,這種不侷限在劇場裡的劇場,讓更多人身歷其境的被刻劃在另一個世界裡。

2016年的府中故事館館慶系列活動,即展出黃心健X王世偉的數位藝術表演獎入圍節目-《未來馬戲團》,結合 3D 互動投影、即時動作捕捉,劇場音樂等多媒體呈現在跨領域表演中,讓舞者與虛擬影像即時互動,突破傳統舞台劇框架,在劇場內建起一座科技雜耍馬戲團!

未來馬戲團 - DemoRee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甚麼才是破壞式創新 :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3307.html

沉浸式場域中的表演與觀眾角色變遷:http://www.artmap.xyz/tw/index.php/features1/feature/item/2018-12-27-07-20-20/493.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