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樹的流浪之歌
直樹的流浪之歌

一名喜歡戲劇與跑步的日文翻譯, 一名熱愛旅行與書寫的街頭藝人。 民謠|書寫|行旅|全馬|劇場 Matters文章索引: https://nice-crayfish-628.notion.site/d848efa3d05d45b5ba89ebbaee03a020

關於距離的思考

萬物有時,而是否我們的思維及生活方式,已經離自然離得太遠,才會不斷感到焦慮與恐懼呢?

與他人之間的距離,該用什麼基準去衡量?

每個人對距離感的概念.可說是完全不同。有稍微被靠近一點點,便緊張兮兮的人,也有不管被靠得多近,只要沒有碰觸到對方,都完全不會在意的人。

當疫情發生後,「保持距離」成了眾所矚目的焦點。人們在距離感上,起了巨大的變化,反映在身心靈狀態,加上依據不同情勢與情境所需,實際上採取的行動,也不斷地在變化著。

而對保持距離的掌握,這當中的各種分歧,簡直就如日劇「四重奏」裡頭,討論對炸雞是否要淋檸檬這個議題一般,看似單純卻細節重重。

先從極端的說起。去年疫情升三級時,公司開啟居家辦公之前,自己曾為了安全起見,即便距離不近,仍騎著單趟一小時的單車往返公司。不搭乘電梯,一步步爬上7樓的辦公室。完全停止了去河濱公園的跑步習慣,只在家中做運動。

二個月後,三級解除,公司恢復正常通勤,我如往常搭起捷運。但很快地我發現,即便生活已恢復常軌,捷運卻已不再人滿為患。而乘客當中也不乏有人,總在所有人都上車之前,在月台前停下腳步,率先等起下一班車,只為了搭到空一點的車廂,保持與他人的距離。

抵達公司大樓,搭乘電梯的時候,若有人站在按鈕旁,有時我會先站在角落保持距離,等到對方出了電梯,才補按自己欲前往的樓層按鈕。在電梯外看到人多時,也常索性選擇爬樓梯上樓。

染疫與害怕給別人帶來麻煩的恐懼,時至今日仍然無解。

疫情像是一場世界規模的狼人殺,只是沒人搞得清楚,自己是村民還是狼人。這份曖昧不清,使我們所採取的距離,難以始終保持一致。

沒人想得病。但現實是只要不達到群體免疫,我們也只有像中國清零那條路可走,而那條路究竟有多遙遠?要犧牲多少的自由?沒有人知道。所以人們都在學著適應,只是仍不乏有人的聲音被掩蓋,有人採取堅定立場,威嚇他人就範。

跟戰爭相同,病毒也為這世界帶來了許多絕望。因為疫情帶來的諸多限制,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身體可以說是「動彈不得」。許多的失去與離別,總發生在轉眼之間,而我們常常無能為力。

「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小王子說。不知道這句話裡,有沒有包含焦慮與恐懼這些因素,而在這樣的時代裡,看不見的東西,看來多半都成了焦慮與恐懼。

以前一找到機會,便嘗試與陌生人閒聊的習慣,也因疫情逐漸淡薄。生活裡除了音樂,花更多時間與書本、影劇為伍,從書本裡吸收思想,從影像裡了解人性。往好處想,性格彆扭如我,雖完全暫停了街頭演出,大幅減少了社交活動,我卻也終於肯慢慢開啟Youtube與Podcast之路,縮短了與虛擬世界的距離。

透過虛擬世界與人交流,語言文字是溝通的重要橋梁。卻也因認知差異、想得太少或太多,仍產生過不少誤解與隔閡。而我也仍常在想,網路究竟是讓人獲得救贖,或者只是讓人活得更加孤獨?

然而,當把人類僅僅視為自然的一部分時。現在的情景,對地球而言,也不過是在做久違的大掃除罷了。

萬物有時,而是否我們的思維及生活方式,已經離自然離得太遠,才會不斷感到焦慮與恐懼呢?

去年獨自在河濱公園,騎著單車看著夕陽時,即便戴著口罩,竟也有種世界並不會就此終結的安心感。畢竟太陽仍老老實實地照耀,月亮也安靜地掛在那啊。

而這些看來飄渺的文字,或許也還離許多讀者的心靈很遙遠吧。

2018.9 寮國龍坡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