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三流时评作者,偶尔在报纸上写写专栏。

几份简介中的高尔泰

前几天在网上逛,无意间进了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原兰大哲学系)网站,发现“退休教师”栏目中,有高尔泰老师的照片,点击进去,有一个简介:

高尔泰,江苏高淳人。1955年肄业于江苏师院美术系。历任兰州第十中学美术教师,敦煌文物研究所干部,兰州大学哲学系教师,中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干部,四川师范大学美学研究室主任,副教授。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论文集《论美》、《再论美》,论文《艺术的觉醒》、《什么是艺术》等。

这个简介,只有133个字,是所列人物中字数最简略的,《寻找家园》中写过的韩学本老师、杨子彬老师,高老师文中提到过的刘文英等人的简介则要详细很多。再细看,这个简介很多地方不太准确,比如说高尔泰“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这显然与事实不符,高尔泰1957年2月就在北京的《新建设》上发表《论美》,此文是高尔泰的成名作,现在看,仍是中国美学史上一篇重文献,这个简介说他“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等于把高尔泰老师的学术生命一下压缩20年,有点不应该,另外,据我跟一些知情人了解,高尔泰离开兰大时,已经是副教授,到川师大后晋升教授,这里的职称介绍,也不太准确。

再细查一下,不难发现,兰大哲学与社会学院这个网站的简介与照片,与中国作家网“会员辞典”中的简介基本一致:

高尔泰(1935-)江苏高凉人。1955年肄业于江苏师院美术系。历任兰州第十中学美术教师,敦煌文物研究所干部,兰州大学哲学系教师,中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干部,四川师范大学美学研究室主任,副教授。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文集《论美》、《再论美》,论文《艺术的觉醒》、《什么是艺术》等。

中国作家网上这个简历,江苏“高凉”系“高淳”之误,兰大哲学社会学院网站上作了改正,删了“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一句,还删去了高尔泰的出生年份。中国作家网“会员辞典”有统一的编写凡例,每个会员简介字数也基本相当,编写说明中强调“凡会员本人未能提供最新资料,本辞典以现有档案和材料为依据整理成辞条。”因此,中国作家网这个简介,应该是根据高尔泰当年入会时填写的相关材料编写的,高尔泰当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应该是以文学评论家身份,“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大致是指高尔泰发表文学评论的时间吧。

因此,可以判断,兰大哲学社会学院的网站上高尔泰的简介,应该是从中国作家网上搬过来,略作修改而已。

文革结束后,高尔泰劫后归来,兰大哲学系是高尔泰回归学界的第一站,当时促成此事的,是哲学系主任韩学本、兰大副校长辛安亭。具体过程,《寻找家园》中有详细讲述。高尔泰老师1978年初到兰州大学哲学系,大约1985年正式调离开,前后约8个年头,这其间,1978年底到1982年,他工作关系虽在兰州大学,但人被借调在北京的中国社科院工作,参加李泽厚《中国美学史》编写组,所以,高尔泰真正在兰州大学工作的时间,差不多也就3年。时间虽不长,但由于赶上1983“清污”运动,处境并不愉快,他经历的种种,都写在《告别兰州》一文中。

据著名作家十年砍柴在《自由鸟永不老去》一文中说,90年代初他在兰州大学读书时,听老师课堂上唯一一次提到高尔泰,是一位教革命史的党总支书记在课堂上反驳“兰大逼走高尔泰”的所谓“流言”。而我于1995年后到兰大,有位哲学系的学生来旁听我的课,课间我说起高尔泰,他一脸茫然,完全不知道哲学系曾经有过高尔泰这个老师。总之,有很长一段时间,高尔泰这个名字在兰大已经差不多被人遗忘,90年以后的兰大毕业生中知道高尔泰的为数寥寥。所以,今天我看到兰大哲学与社会学院网站上列出高尔泰的名字,这至少是一点情份,让人心里有份温暖。

不过看到兰大哲学系网站上高老师的简介,我仍有点难过。高老师虽远在国外,但在兰大,高老师故旧门生应该也有不少,校方或系里,或多或少,应该也还有高老师的一些资料可供查考。哲学社会学院网站编辑写这份简介时,如能再稍用点心,对基本事实稍做考订,就更好一些。对高老师这样一位前辈,这是应有的尊重。

兰大哲学社会学院网站把高尔泰老师放在“退休教师”栏中,似乎不太恰当,高尔泰离开兰大时,还不到50岁,当然不是退休,而是调离,因此,他不是兰大哲学系退休教师,算入校友行列,更准确一些。这一点,四川师范大学的做法更得体,该校校友网中“我们的教师”栏目“突出贡献专家”中,列入高尔泰的名字与简介:

高尔泰,1935年生,男,江苏高淳人,教授。1986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理事。195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美术系,曾在兰州十中、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兰州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工作,1985年任教授。主要代表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等专著,在《人民日报》《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学与启蒙》《美学与快感》《为社会学的评论一辩》《艺术的觉醒》《当代文学评论印象》《什么是艺术》等数十篇论文。

高尔泰南下成都,到四川师范大学,应该是1985年的事情,此后几年高尔泰老师在成都的生活,就是《寻找家园》里《雨舍纪事》中的故事。高尔泰在文中说:“除了初到敦煌的三年以外,这是我一生中最安定也较顺利的时期。”四川师大这个简介,也正好给高老师这段话做一个注脚:高尔泰到川师就评了教授(这也证明高尔泰在兰大应该已经出为副教授,否则没法直接评教授的。),再翻年,还当上了“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这在当年是一项很高的社会荣誉。四川师大当时对高尔泰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四川师大校友网上这份简历, 与兰大及中国作家网上的那份简历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川师这个简历上写高尔泰“195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美术系”,而中国作家网及兰大哲学社会学院网址则都写“1955年肄业于江苏师院美术系。”“肄业”与“毕业”一字之差,但性质迥乎不同,到底哪个准确?

《寻找家园》中高尔泰写自己大学生活,主要在《唐素琴》一文中,读过这篇的朋友应该都记得,文中写他们毕业前赶上“肃反”运动,高尔泰一开始被运动波及,但所幸江苏师范学院时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杨巩宅心仁厚,给肃反办打了招呼,认为高尔泰只是思想问题,保护高尔泰“安全度过了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风暴”,正式分配到兰州工作。

到兰州后的分配过程,写在《别无选择》一文中,和高尔泰一起分配到兰州的,还有高尔泰大学同班同学、党员汪希曾,高尔泰分配到兰州十中,汪希曾分配到西北中学,俩人受到待遇相当。如果高尔泰没有正常毕业,或是“肄业”恐怕很难参加正常分配吧。另外,读《寻找家园》不难发现,高尔泰回忆往事,从不掩饰自己少年顽劣,打架、留级等“不光彩事”,他文中多有讲述,如果他真是“肄业”,应该也没有讳言的理由。更何况,对他这样有成就的学者,大学没能毕业,只能增加他的传奇性,现在讲出来,应该没有什么坏处的。

但是,中国作家网那个简介,前面已经讲到,应该是根据高尔泰加入作协时提交的材料写成,“高淳”写成“高凉”或许是原始材料字迹潦草,编写者辩认有误所致,而“肄业”与“毕业”,这两个词,很难搞混的,这里专门写成“肄业”应该不无依据。高尔泰老师自己也说,《寻找家园》毕竟是散文作品,不能完全视为自传看。这“毕业”与“肄业”的真相,或许还是一个有待展开的故事吧。

《寻找家园》一书,国内出版了两个版本, 2004年花城出版社《寻找家园》一书,扉页中有一个作者简介:

高尔泰,著名美学家,旅美学者。1935年生,1955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先后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兰州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任职。现居美国,为内华达大学访问学者。著有《论美》、《美是自由的象征》等。

后来2011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再版时,我注意到作家简介有变动:

高尔泰,美学家、画家、作家。1935年生于江苏高淳。早年就读于江苏师院美术系。1957年因发表美学论文《论美》而被打成右派,被送到夹边沟劳改。1962至1990年,分别在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绘画研究,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研究室从事美学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哲学系从事教学,四川师范大学任美学研究室主任。1993年出国,在海外从事绘画、写作,并在多所大学访学。现居美国拉斯维加斯。

十月文艺出版社这个简介,只说“早年就读于江苏师院美术系”,回避了“毕业”还是“肄业”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对高尔泰老师本人完全没有意义,但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寻找家园》时的这个作者简介,是我目前看到高尔泰最精当的一个,不为其他,只为它有这么一句话:

“1957年因发表美学论文《论美》而被打成右派,被送到夹边沟劳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