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言
禮言

well you do enough talk, my little hawk

新聞媒體做咩要開放留言區?

如果追求的是更高陳義的公共討論,那門檻自然應該定高一點,把不經大腦、心懷惡意的留言禁止,使「真誠的表達慾」溢滿而書寫的文字能夠呈現

和朋友說起新聞媒體開放留言區的問題,想起一些以前在媒體做 community editor 的經驗和感受,於是寫了下來。

話說幾年前在媒體做 community editor,即是管理讀者留言,培養 engagement 的角色,大部份工作時間⋯⋯都很痛苦,許多讀者留言沒甚麼意思(要應付五毛更是麻煩),和認真的讀者也因為留言區烏煙瘴氣而無法開展,感覺天天在泥漿摔角,沒有什麼滿足感。

後來回到大學讀書,做新聞研究,忍唔住思考一下,讀者留言到底有咩意義?於是便看了些相關討論和研究。開放新聞文章底下的讀者留言區,出發點大抵是想 engage the internet,想營造開放和公共討論的氛圍。少部分媒體透過讀者 comment 來再生產 user-generated content,但 UGC 真的好看嗎,能吸引讀者嗎?其實不一定,實際上還是回到營造公共討論氛圍的意圖。

但是,再想深一層,我覺得這個意圖有好些無法迴避的問題。新聞媒體沒可能沒有 agenda,它不是中立的仲裁者,它本身是公共討論的參與者,在理想的情況下,因為它帶有專業性,會更有權威和公信力;在現實——政治兩極化及網絡空間受國家力量干擾的現實裡——新聞媒體是帶有立場的論述機構,文章底下的留言會討論媒體的立場,而不是公共事件本身。

新聞媒體是一個consistent的論述生產者,每篇文章都是一個中心,這種結構讓新聞媒體無法做到像 matters、連登、知乎,or whatever de-centralized 的討論區。

還要提讀者留言的百般害處。第一,一堆惡意讀者留言,會影響後來的讀者對文章公信力的評價。至少兩篇實驗研究都指出這個影響(註1, 2)。一個正常讀者看到一堆惡意或批判的留言,還沒看內容,信心已經動搖了。

第二,管理讀者留言花費極大人力物力心力。set 個留言系統都不容易,想設計 algorithm 來排列優質留言,工程師已經嗌救命;然後管理留言的 editor 亦常常會有唔知自己做緊乜的負面情緒;要認真回應,對其他讀者也是極大消耗。

第三,好多讀者留言除了讓人生氣,真的沒有任何意義啊。讀過一篇 newsroom ethnography (註3) quote 了某位美國的 editor 說:"It will make you sad for humanity—just the worst of the worst are usually who comment." 真的很同意啊!但也許只是這個環境 entice 了最惡劣的語言出來?我都唔知道。

一些外國媒體(我的 reference 只有 NYT 和 Washington Post)有留意到這個事情,已經開始關閉文章底下的讀者留言區。有錢如NYT仍想保留讀者 feedback 的途徑,便另外架設了一個 reader center,這不是每間媒體能做到,但也是好嘗試——要吵要罵要讚都好,去別個地方,在文章那裡就讓文章本身去 engage 讀者。

那是說營造公共討論的氛圍是沒意義嗎?關閉讀者留言會不會予人一種閉門獨斷的印象呢?我沒好的答案,但總而言之,新聞文章底下似乎不是公共討論的好地方,有別些地方能讓人們可以一定程度地繞開(或默認)媒體的立場,對事件本身作出討論。而關閉了讀者留言,也不至於禁絕讀者對媒體的 feedback——在網絡上,有真誠表達慾的人應該都能找到對話、回饋媒體的途徑。(但真誠的表達慾在充滿惡意和自我審查的言論環境應該都被抑壓,這點超出呢段文字要處理的問題)

而且,如果追求的是更高陳義的公共討論,那門檻自然應該定高一點,把不經大腦、心懷惡意的留言禁止,使「真誠的表達慾」溢滿而書寫的文字能夠呈現。這件事真的很違反多就是好的市場邏輯。

說到底,新聞媒體做咩要開放留言區?

[1]Comments and Credibility: How Critical User Comments Decrease Perceived News Article Credibility. Journalism Studies 21(6). 2020.

[2]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Source Credibility and Others’ Comments on Online News Evaluation. Electronic News 9(3). 2015.

[3]Journalism is twerking? How web analytics is changing the process of gatekeeping. New Media & Society 16(4). 201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