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visSio
AlvisSio

九十後澳門人,長期關注、書寫港澳兩地的一切。 著作︰《Lonely Planet IN 香港與澳門》第二版、《戀殖世紀--港澳殖民印記》。

受騙的那個比騙徒更混帳?

「船公司颱風安排」、「堅料!機管局內部消息」、「朋友親眼見證,請廣傳」,以上這些關鍵詞你一定見到,也一定會有自己的處理方法,但值得好奇的是︰為甚麼我們會收到這些似假還真的流言?既然大家都並非百分百相信這些流言,何以它們能繼續流傳?日本傳播學者松田美佐的新作《流言效應:沒有謠言、八卦、小道消息,我們不會有朋友、人脈,甚至活不下去》,或能給出答案。

在《流言效應》一書中,松田教授以學術角度出發,分別解釋了流言、謠言、八卦、風評和都市傳說等的不同特質,並將流言定言為:人與人之間口頭傳播的資訊。而後,她開始一一拆解流言的不同用處及其存在意義。

流言的傳播條件

作者首先指出,並不是所有資訊都能成為流言,而是有其根據和條件,具體就可以歸納成公式:R~i X a,也就是流言的強度或散布量(R),和對當事者造成問題的重要程度(i),及該話題的證據的模糊程度(a)成正比。換言之,資訊有其「自我淘汰」機制,假如不太重要或足夠翔實的話,根本不會成為流言。然而,縱使留言存在,還得倚靠不同的人將之傳開,方可令它廣泛流傳,那究竟甚麼人才會成為流言的散播者?

基於對流言的負面想像,我們難免會認為散播流言的人,必然是立心不良、希望從過程中謀求好處的壞人,但作者卻認為,把流言傳開的,其實多是抱著「消息不一定正確,但以防萬一,還是先轉發出去」心態的好人,至於好人最後能否做到好事,那就是個別事件的發展了。

甚麼人需要流言?

然而,除了「一傳無妨」的心態,松田教授認為,流言亦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因為大家想知道、想轉述、想交流,希望透過流言來共享情感,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特別是那些加上「我只告訴你」、「秘密」等字眼的流言,能牽動的情感就更大,傳播效果更顯著。

書中另一個比較新穎的觀點,在於作者除了分析流言的社會性外,亦在某程度上認可了流言的作用,特別是在高壓社會,流言其實是反抗的工具。事關在正常的社會,不同持份者的意見都可以正常表達,以公眾輿論的方式,被談論、被傳開,但因為言論受到管制,不能正常出現在檯面上的輿論,就會以流言的形式出現,成為一種「反抗的存在」。

法國社會學家卡普費雷將流言稱為「最古老的傳媒」,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會有人際關係、有反抗,也有流言;而面對殺不死的流言,松田教授認為最重要的,始終是抱有批判性思維——不只是流言,而是面對任何資訊時,這種批判能力也都是必需的。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