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佬
光頭佬

80年代人。喜歡讀書。不希望被看見的文字工作者。

NOSE:香水是什麼?

(编辑过)

香水是什麼?

《調香師日記》的作者也是香水大師Jean Claude Ellena說:“I don't try to copy the reality. I don't care a damn about the reality. Because the illusion is more beautiful. It's like a dream. And dream is always more beautiful. ”

在認識“香水”這個既是商業也是個人品味與藝術呈現的“有香氣的水”之後,我不由衷要問自己,我為什麼喜歡香水?香水是什麼?也因為知道了Jean Claude Ellena的說法,讓我對香水有了不一樣的認知與概念。

然而,在看了由Dior投資製作的紀錄片《NOSE》之後,我笑了。很遺憾,一部本來可以好好介紹調香師和香氣的”檔案“,Dior硬生生把他們的首席調香師François Demachy當成模特而非主角。

在這部紀錄片裏,縱然François Demachy坦誠他對香水調香工作的成長與經歷,奈何,當我看完紀錄片之後,與其說《NOSE》是紀錄片,不如說它更像是長篇Dior香水和服飾廣告。

《NOSE》的硬傷是Dior的過度產品植入。

我相信,會想看這部紀錄片的人,絕不是穿爛大街香水的人;當然也一定會有穿了爛大街香水的人愛看——誰沒有這股好奇心,想一窺調香師的秘密生活?再說,François Demachy也確實是個充滿故事,接觸過傳奇香水調香大師的人物,并且François Demachy還是少數能在商業和藝術香水之間平衡拿捏的高手,怪只怪導演過度用”Dior”力“,若他能好好說一個調香師的故事,《NOSE》說不定能成為2011年BBC推出的紀錄片《Perfume》之後,關於香水與調香師傳奇故事的續寫。

Dior的資金投入,像在為自家香水兜售產品——“全天然與無農藥”的概念,從紀錄片的一開始便貫穿全片,沒有一絲喘息空間,充滿魅力的翠綠濕潤土地,聞得到的花草芳香,隔著屏幕都能“觸摸”得到的來自意大利所產的苦橙花,還有鋪設在地上,印上“DIOR”四個字的白色布匹用以承接摘下來的橙花,如此類推,層出不窮的產品,奪去了調香師的鏡頭和故事,導演硬生生把好故事拍成又老又硬又不討好的廣告。

以商業為導向的時尚界,三歲小孩兒都可能知道金錢才是王道。

這部紀錄片就充分體現“金錢是王道”的硬道理,全片内容只為傳遞一個信息——我Dior的香水那麼貴,無非是我采用全天然、有機,甚至是稀罕少有的原材料。但凡瞭解香水製作的人都知道,現代香水裏是天然與化工各半。如果一瓶香水是純天然精油調配,試想想,不論是玫瑰精油的提取,還是耗時耗工耗費材料的鸢尾根,只要是從植物中萃取,那單純一瓶香水的要價絕不是布爾喬亞階級所能消費。

《NOSE》除了充滿商業廣告氣息也並非一無是處。華美的畫面、燦爛的農夫笑容為我們壓抑的生活增添了美好的田園氣息,François Demachy帶你前往感受法國南部的陽光,親臨印尼的熱帶雨林,感受意大利的風情,隨他穿梭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尋找和感受氣味的優雅與從容,還有日本刀鍛造的原材料所散發的鐵鏽與血的味道的描述,都是這部紀錄片值得品味的細節。

唯美的畫面是我看這部紀錄片的最大享受和收穫,可惜故事單薄了點,調香藝術的敘事少了一點,太多不相干的人在幫香水說話,真正懂香水的François Demachy卻被晾在一邊跟別的女人聊天,或沉默的在“感受”氣味。這樣呈現Nose,實則浪費了Nose。

一位看過紀錄片的朋友所說:“Dior這種大牌,不會在乎藝術的重要性,美感不過是可有可無的點綴,他們在乎的是季度和年度財務報告,這報告才是驅動大牌做出調整和改變的動力。”這句話,一擊中的讓我拍案,怎麼她可以那麼赤裸的把醜陋事實給說出來?我告訴她我的想法,我們相視一笑。

香水小白或許可以看看《NOSE》,但對中上或資深,尤其對各大品牌香水綫操作瞭如指掌的香友而言,看過這紀錄片,我想你們的感覺應該會跟我一樣:“蛤?就這樣?香水咧?做麼都是Dior的東西滿屏的堆在我眼前?”

別笑,這真的是我的觀感。對了,忘了說我對香水的認知了。香水是什麼呢?香水是一種美感,是情欲的美感,是聖潔的美感。但這種美感不全是自然的,它像中國園林,像日本“侘寂”美學,調香師調配的香水,既是來自於自然但又與自然區別,甚至超越自然讓聞到氣味的人感受到酸甜苦辣,感受作為第六感的嗅覺與其他五感連接,營造出一種”隱形的具體感“。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