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
Him

詩人,寫作人及愛書人

談我的輔導學派 : 阿德勒學派 (2)- 生活風格,自我概念及信念

阿德勒學派相信,一個人對現實世界的信念,及其價值觀,都與生活風格有直接關係。而生生活風格,傳統而言,是在5歲左右已經確立,不過,這不表示生活風格是不可以靠輔導,自省及人生經驗而改變。例如一個讀書成績不好的人,他有一段時期有「我不是一個讀到書的人」,然而,都可以因為他遇上一位願意介入的老師,介入方法得宜的教育或輔導系統,或是環境,而在青春期期間而改變。


生活風格有二個部份,一,是關於「是什麼」的信念,

二,是關於「應該是什麼」的信念(Mosak , 1999 ; Shulman & Mosak,1988) 。關於「是什麼」的信念,分為

1,自我概念,2,世界觀。

二「應該是什麼」的信念,很多時與社會期待及社會價值有關,總的分為,1,自我理想,2,倫理學。

我「是什麼」的信念,通常在人生發展歷程中,因為與他人比較,媒體,他人的評價等外在參照物,而自我審判的一個信念系統。舉例如下 :

我很肥。

我是勝利者/我是失敗者。

我比較笨

我不出色

我是英國人

而世界觀包括了「非我/不是我」的對外在世界的看法,然而,這看法是經由「我」這個主體,這個主觀經驗,與世界相遇產生的觀感,得出來的結論。舉例如下 :

世界是充滿欺凌,冷淡及不友善的。

生活是艱辛的

男人很堅強

學校很好

商業機構效率很高

因此,信念是由主觀的我,透過對世界的反饋,及社會習得,而得出一系列的結論。如果一個小童,看見一個外貌大於他的石頭,他有可能在過往習得性的經驗,得出「我很虛弱,舉不起」的結論。而如果他嘗試舉起而舉到,他的信念就會改變成為「我足夠強壯」。信念就與現實相符了。

「應該是什麼」的信念,很多時與社會期待及社會價值有關,而且未必與現實相符

首先,他可以是自我理想的投射及追求,舉例如下 :

我「應該」是堅強的

我「不應該」是失敗者

我「不應該」這樣愚笨

我「應該」得到幸福

上面的信念,是基於個體在現實中,經受箕社會期待的落差,或是挫敗或在比較中落於人下,而且經過不斷的重複而慢慢建立的。另一方面,外人或監護人,或對自已有著重要性的人,對於自已的期許,個體自我會發展及習得出一套自我理想化的評價準則。

倫理學的信念包括是個人對於世界,社會及人際之間的理想陳述。而倫理學的信念事實上是由自我概念,世界觀(我「是什麼」的信念),延伸至「應該是什麼」的信念,而構成,例如有一個男孩現實上很矮小,而在之後他在經驗中的回饋是「他拿不到東西」,進而,他發現了「我應該是高大的」理想化自我,再進一步,他形成了對於外在世界倫理化的理想信念「這個世界應該是平等的」。

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倫理學的信念 :

人們應該是全心向善的

生活應該公平公正

傷害他人是錯誤的

對人友善是對的

當成年人,監護人及照看者,對這些倫理學對個體進行回饋及使個體習得,小童其實還未準備好別人鼓勵他的事情,但是長期在社會,家庭及機構中,使個體習得,就可以使它成為成年人的生活風格。例如,一個小童認為自已讀不了書,不過被鼓勵繼續努力而又獲得讀書的方法,就可以讀書的理想化宛成,理想就成為了信念的本質。


下面是成人生活風格的核心動力的一些例子 :

我很虛弱。(自我概念)

我應該強壯,不受限制。(我「應該是什麼」的信念)

生活充滿不堪,險惡,是人吃人的世界。(世界觀)

人們應該照顧自已 (倫理學)

因此,在我2攻擊之前我會先採取主動攻擊他人,使我的所有選項保持開放。

此陳述通常會被診斷成「貝有反社會人格傾向」的核心信念,生活方式過份強調個體的能力,及自身的安全動機,並聯結成潛在的危險及安全限制,把依戀(自我)動機發揮到極端。他們可能對外甲的攻擊或反應異常興奮,沖動,投入異常的強度反應,宜為舉止不考慮環境因素︿2將個人的生活情況,歸因於外部環境的他人及生活,以接近妄想的方式進行觀察,記錄他們觀察的一切,他們在控制需要,安全及保護方面存在障礙,而如果他們版2忽視,感到不安全感,對外部感到失去控制,就會形成一種習慣於侵害他人及自已的生活方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