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
Him

詩人,寫作人及愛書人

阿德勒心理學、榮格心理學和弗洛姆心理學:當代社會為何重視重提


阿德勒心理學、榮格心理學和弗洛姆心理學都是在二戰之後被人爭相討論,三者有何異同,又為什麼對當代人重視重提呢?

二戰之後人類面對的是,一戰未平復的傷痕及二戰毀滅性的戰爭,而歐洲的理性主義及樂觀主義(文明,基督教價值,人性向善,科學的信任因社原子彈發明的疑惑)的崩潰,試圖為人類整體心靈的崩塌及病徵都找出來。

阿德勒心理學 : 自卑及社會興趣

阿德勒心理學立足點是人出世對於身體器官的自卑及無力感,成為人性格及人生發展,社交取向為推力。

每個人都是獨特不可取代的,生活形態管轄人的表現,自我對自己本身和環境的觀念的認知(及其改變),用以決定他的行為。個人所面對的那些問題只能以社會交流,即他指出人的社會興趣(社會意識),透過人之間的合作得以解決,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發展人的內在潛能,及喚醒孩童創造性的潛力,這受尼采很大影響。

人只要認知自己是團體社會的一份子,隨著社會興趣的培養,自卑與疏離感會漸漸消失,關懷他人,互相尊重加強了一個人的社會旨趣,更令集體發揮了人性正向面。然而,阿德勒把同性戀定義是在社會中「失敗的生活方式」,同性戀是不能超越自卑的結果,在當代當然值得商榷批評。阿德勒的心理學及治療取向是非常深,絕非大眾心理學,治療過程,技巧,論文引用,以及對照其他心理學派及神經心理學學派研究,是非常嚴厲的學派。

無奈商業社會習慣於把東西通俗化卻令大家以為幾本書可以取代整個學派科學研究。在生時,他不停著作,但是他沒有在用科學方法實驗中建立系統體系,這事之後才在追逐他的學派心理學家出現。他影響了之後的羅爾斯,認知理性行為治療學派及結構治療學派等。在美國因為新學派的興起,不太有人延續他的心理學系統研究,反之以危列就有很多人去展開對他的研究。

之後他的著作又在美國大賣,而間接影響了日本,而日本都好喜好出這樣的大眾心理學,因此就拿他的著作簡化了再出版。

榮格 : 集體潛意識

榮格認為有外於現象的超意識,即普遍心智上人類都有一些原始人類的心理的普遍性,如集體潛意識中,人類不分地域與文化的共同象徵: 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性格, 潛意識中與自我相反的人格(陰影面)人核心的本性。 原型形象則是客體心靈全部內容,而人未必可以察覺到,不過人的原始心理狀態不期然會顯露出來,人天生有形成某些形象的傾向,不過,人都會受環境影響,就算一個人有一種傾向於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性格,但是隨著交際,社會風氣及個人經驗註定有所不同。個人來說這樣的分類比較武斷,人的心靈應該更複雜多層次才對。上述的分類也只是比較東西方人類的宗教、神話、傳說、童話、與夢之後的大概假說。 榮格認為心靈有四個層次:

一、個人意識(personal consciousness),或稱日常的覺察;

二、個人潛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其之於個別心靈而言是獨特的,但無法 被察覺;

三、客體心靈(objective psyche),或稱集體潛意識,其顯然是人類心靈普遍存在 的結構;

四、集體意識(collective consciousness)的外在世界,有共同價值與形式的文化世界。

人的意識可以超越物理限制而構成更大的集體潛意識,這有點類似神的形態。而人的自省及與內心的象徵(上面的四個象徵)有所溝通內省(他說方法有談話治療及打坐),未可以發展正面平衡健康的自性/個性,進而發展性格及人的氣質。

人的氣質依心理類型學(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人或多或少屬於「內向」、「外向」兩種性格。內向者喜獨處、反思且深思熟慮。而喜愛參與活動並在意他人的感覺。 有人認為這個心理系統很適合於構建文學作品中的角色及故事形態,榮格認為,個體化是一種天生的力量。人傾向創造與別人不同的特異性。

坎伯(Joseph Campbell)的神話學把榮格個體化伸延開來。坎伯及其追隨者列出十二條大綱,指出人生的故事都可以統合為,人類演化的重要步驟,並使人有更深刻的思考,透過人的原型及其相反面,陰影面的拉鋸,累積智慧,為人的集體意識及潛意識傳下去,形成更進一步的文明及洞見。其人類故事十二步為 :

1.平凡世界;(個體存在)

2.歷險的召喚;(進入集體潛意識)

3.拒絕召喚;(對於原型的拒絕,這樣名以稱為陰暗面,其是因為人過往的傷害形成,即潛意識中與自我相反的人格)

4.遇上師傅;(男人潛意識中的女性性格,女人潛意識中的男性性格)

5.跨越第一道門檻;(社會帶來的個體化)

6.試煉,盟友,敵人;(試煉中的敵人即潛意識中與自我相反的人格,盟友是個性化中遇上的集體意識的反映)

7.進逼洞穴最深處

8.苦難折磨;(被迫直面潛意識中與自我相反的人格及過去的傷害,要設法消弭)

9.獎賞; (對自我根本原型洞見及體認)

10.回歸之路;(自己個體化的自信)

11.復甦;(自己個體化的肯定)

12.帶著仙丹妙藥歸返(自我整合的滿全)

弗洛姆 :「整個社會的精神分析」

弗洛姆則進而發展了對「整個社會的精神分析」,他認為人因為服從父性權威和依賴母性的關愛而引致人不能夠獨立,發展對他人的正面的感情及完整的愛,他指出,人發展城市的過程中,與大自然的疏離,引致罪惡感和羞愧源於,人和人之間也因為要在社會分工(包括大家庭的破裂成核心家庭)下存在割裂性,人需要重建太立的創造性,愛和理性,才可以消弭社會對人的關係割裂的傷害。

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病態的,充滿不義,不理性,不合乎人性的尺度。他指出人有五種需求:人與人相屬,超越物質條件的限制,落實與別人、社會及與大自然親密結合,自己人格統整及反思,尋求生活方向及社會定位以心安理得。 他討論了資本主義中人會傾向於接納他人,剝削他人自肥,貯藏自己需要不需要的東西,人抱著把人的價值視社物質及把人商品化,創造及發揮潛能。 另他提出了社會潛意識,指的是當文明進程時,統治者剝削多數人,而被剝削者有反抗並不合理的抗爭意識,同時統治者知道並要使這些抗爭意識減到最低的壓迫行動,統治者創造了「社會過濾」這壓抑的機制,欲除去壓迫行動,這包括了語言控制令他人難以表達最深刻的感受,此透過學校教育過濾邏輯,指的是社會經驗建立的認知系統,例如心理輔導員或社工員指出正向心理學才是人/公民應該有的理性態度,或是社會宣傳壓力才可以轉化為動力的邏輯社會禁忌(是最重要的),在社會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感受和表達,如威權主義者是不可以否定政權及領袖權威,在美國如果說他人是帝國主義會被測見及反彈,在伊斯蘭國家非伊斯蘭教徒/信經者男性意識到與穆斯林女性交往要有一家距離等。

三種心理學的承傳

阿德勒心理學、榮格心理學和弗洛姆心理學都是出自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而弗洛依德的確有受到尼采及莎士比亞的作品,讓-馬丁•沙可是神經科學上是弗洛依德的老師,這弗洛依德影響了阿德勒心理學對於認知心理學及神經科學對於人可以改變生活方式/社會經濟構成來消弭心理問題的學說。 不過嚴格來說,阿德勒最終發展了與弗洛依德有極為不同的取向,榮格就繼承了潛意識卻把它神秘主義化了,不過其對潛意識之傳承性及影響是有的。弗洛姆重點都是社會經濟構成,不過他認為轉變之餘,是需要重建與大自然及人與人之間在城市化/資本主義化之前的和洽關係,及集體的抗拒資本主義中人的傾向及統治者之壓抑機制,以建立懂得愛及創造力的人類社會。

值得一題的是,他們就處於一戰二戰期間,發展了各自對於集體/社會為何有這樣偏差心理狀態的解釋,及其方法。如阿德勒是民主社會主義者,弗洛姆反對資本主義建議社會主義的建成,而榮格則是建議人類建立心靈內省,有如佛教/哲學道教/哲學的靈性生活社群。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