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m
Him

詩人,寫作人及愛書人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書評 : 先有關係,才有存有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在我這樣多年的社會工作及從事輔導的生涯中,我愈是發現,自己一直在思索,我們要如心理學家Carl Rogers要使他成為一個人,還是要替社會作一個社會診斷 ?

前者的後果是把一個人的問題,原原本本歸因於一個理性的人選擇做一件事的後果,縱使社會的脈絡有因子會使他成為一個有社會偏差的人,然而他必須為了自己負責,而他受到的是社會異化的衝擊,介入的是要接納社會一定會導致他的偏差,但同時不認同他在社會異化中產生的價值。

後者則是指,社會異化的價值對於他如何成為當下的自己,有著個人都不可以抗拒的結果,而他雖然必須要在社會脈絡中,必須承受一定程度上的後果。

然而,更需要做的是對社會診斷。而找到社會問題的制度根源,就可以使一部分人不受社會扭曲帶來的苦難及心理上的困擾。

《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是用另一種翻轉這種二元論的思考方式作為切入點。

Kenneth J. Gergen 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是用另一種翻轉這種二元論的思考方式作為切入點,啟蒙時代因為人承襲了西方宗教及哲學中二元論非此則彼的思考形態,對現代個人主義傳統提出異議,他認為,人的個體性的假定是否不可搖撼? 我們舉一個例子,子女一般都是為父母所生,在中世紀的英國,子女在十三歲宣讀誓言成為社會的及法律管轄之前,他只是家庭的財產而已。

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的出現一定是父母結合之後,而子女的性格的形塑,乃是父母氣質承襲之果。Gergen想我們淘洗這個概念,子女才生出了父母,當然這是生物學的不可能,但站在他的立場,有了子女的概念,人才會去建構出與子女的關係,而想像子女關係的同時,就形成了他們養育及溝通的父母模式。因此,他甚至提出,如果人還在社會脈絡中間,那他們就不能有絕對的孤獨及關係的缺失。就算一個人因為飛機失事而倖存於孤島都是一樣。

Gergen的觀點指出,我們是處於動態的蜘蛛之網中,而由道德到價值判斷,都是因為關係動態地在人類之間進行,才可以產生。個體性是一個假象,就算他留在荒島之中,他都會用他習慣的語言及社會給予他的思考方式,來思考災難,倖存的意義,在處理孤獨時,甚至都需要自言自語,操的都是社會關係之網的語言。一個人獨處之時,都不可能離開社會關係之親密。

試想像一下,二個單身的男女,他們還沒有二個人的愛情的關係,而這二個人都是潛在的男女朋友,甚至是婚姻關係,然而,在他的觀點來看,他們都在一個這個社群的生態圈中,人會大體一致對於個人形象,社會態度,價值觀及價值判斷的想法。而他們都是在不同的家庭關係中成長,這似乎不是二個不同的人如此簡單,而是他們將會抱住二種不同的世界觀進入將會發生關係中。

在現存的社會中,我們是如何維繫關係的? 我們會以一種近似個人主義或經濟主義的方式,我們可以從對方身上獲取最大的利益,而令自己的捐失減少。這似乎是確認關係不外乎是市場經濟中的一段買賣。不過,Gergen指出,這思考幾乎沒有考慮到人類生態系統是多元性,其實在二個人的關係中,他們是抱住外於他們的價值,習性及價值,而這些來自於他們在人類的生態系統中,找到之所以他們關係之困局的根源。個人主義只是使二個人對對方大聲叫囂,「我是什麼,我需要什麼。我要成為什麼。」但是,人類的生態是如此多元,他們卻沒有對關係及價值觀更多的創意。而二者需要的,是有創意的創造意義,讓平常事物不斷變化,維持活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