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uldwang
shouldwang

Product Designer|業餘攝影|極簡主義者 Medium: https://medium.com/@shouldwang 作品集網站:processing...

極具爭議的近藤麻理惠選物店開張

教你斷捨離後,現在要你買東西。
商業行為與極簡主義,互為矛盾嗎?
當你整理好房間後,麻理惠希望你買點她的東西。

近藤麻理惠應該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在「斷捨離」逐漸風行、許多人開始嘗試極簡主義的生活時,這名字代表了一種怦然心動的整理與收納方式、還有一種生活風格的代名詞。

在過去推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並在世界各國引發熱賣風潮,許多被過多物品以及雜亂所困擾的人們開始在社群分享使用 Konmari Method 的過程、Vlog 以及紀錄。後來又與 Netflix 合作推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再一次把怦然心動整理術推向巔峰。

然而去年十一月中旬近藤麻理惠開設了自己的線上選物店 KonMari,希望更進一步地將自己的生活方式推廣出去。

The goal of tidying is to make room for meaningful objects, people and experiences. I can think of no greater happiness in life than being surrounded only by the things I love. – Marie Kondo

這段節錄放置於官方網站的最頂端,再次說道:「整理的目標在於將空間留給有意義的人事物。我想沒有什麼事比起被自己所愛的事物所圍繞更為快樂了。」


反應兩極

由於在選物店所販售的商品多數是在日本或美國製造的家用品為主,價格較為高昂。因此線上商店開張後,在推特引發了正反兩極聲浪。有些人表示「在提倡丟棄東西後,卻要我們買他們的東西?」但也有不少粉絲表示麻理惠的選物品質與細節都不錯。

就算在網路上造成正反兩極的聲浪與論辯之戰, KonMari 選物店的商品依舊在短時間內銷售一空(包含一個兩百美金的茶葉罐)

面對大眾反應,近藤麻理惠在接受華爾街日報(WSJ)採訪時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當然,店內的商品我並沒有每一個都使用過。但每個商品都是基於
KonMari 的世界觀所發掘出來的。這真的鼓勵大家去選擇能為自己帶來怦然心動的物品,並珍惜所購買的、還有圍繞在你身邊的物品。
報導原文

鼓勵消費?有違「極簡主義」?

麻理惠的怦然心動整理術與日本極簡主義者的「斷捨離」有很大的重疊,因此不少人也將近藤麻理惠視為極簡主義者的典範之一。

然而之前在聽 The Minimalists 的其中一集 podcast (如下)時,來賓認為麻理惠最多就是個 Organizer (整理者)而不是 Minimalist(極簡主義者);而兩位主持人對於這兩者的差異也抱持了一些有趣的看法,大家可以聽聽看。


對我來說,麻理惠的 KonMari Method 就如同 The Minimalists 的 30-day Minimalism Game 一樣,都是展開斷捨離的第一步,最重要的第一步。KonMari 要大家將相同的物品擺在一起,一件一件感受是否有「怦然心動」,有的留下、沒有的便捨棄;30-day Game 則是增加每天所需丟棄的物品,一開始丟一項、兩項很簡單,然而之後會更加的考慮這件物品是否會為我帶來價值、是否真的有必要存在等更深層的價值。但的確,麻理惠對我來說,也更偏向於整理、居家收納,而並不是所謂的「極簡主義者」,只是兩者有部分的理念有所重疊。

而 The Minimalists 就如同去年麻理惠開設選物店一樣,曾經因為在紀錄片Minimalism 攜帶一款已停產的旅行包,進而和原本的設計師 Malcolm Fontier 合作重新設計一款給極簡主義者的旅行包-Pakt。一推出時,也的確像是 KonMari 選物店一樣造成搶購風潮。

但這真的是他們想看見的嗎?

老實說,我不知道。(廢話我又不會讀心術而且又是隔了太平洋的讀心術)

或許搶購的人、選擇購買的人已經將 KonMari、The Minimalists 視為一個品牌,如同 MUJI、EVERLANE 等等將他們的理念和所銷售的產品劃上等號;又或者其實就是一波網紅經濟所造成的熱潮?

但看了麻理惠的書、看了不少 The Minimalists 的文章、Podcasts、還有他們的紀錄片,我認為他們持續在推廣的核心在於「了解自己」。了解自己需要什麼、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了解什麼東西可以真正的帶給自己價值、了解什麼東西可以讓自己活得更開心、了解為什麼這東西可以讓自己活得更開心。

斷捨離、怦然心動整理術、30-day Minimalism Game 都只是透過物品這個媒介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物慾、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為了什麼而買。

然後透過不斷的練習、持續的「了解自己」,來達到自己與物品之間的完美平衡。不再被過多的物品所控制、不再透過物品來增加自己的價值等等。


極簡主義者也是需要消費的。

只是會選擇自己真正需要的、會帶給自己價值的物品。而 The Minimalists 和麻理惠,在我看來也只是增加了一個、僅僅一個的消費選擇。或許某天我也會認為他們所賣的某個商品,不論造型、產地、材料都能夠與我的理念相符,或者這商品能夠取代我目前好幾個物品,甚至有更多的價值所在,那我或許也會掏出腰包買下它。

但是所有消費,都會是不斷地練習、不斷地思考而下的決定。

別衝動購物了各位(笑)

初次作者 Murmur

大家好,我是 Should,原本都在 Medium 發文,最近來 Matters 來試試水溫,
還請大家多多指教(跪

這篇文章大概躺在我的 Notion 裡面有點久了,發布前來花了點時間清理蜘蛛絲(誤)
雖然這個議題似乎已經過了很久(2019/11到現在),
但反正消費,一年四季總都會發生,不如就發出來給大家看看吧(笑)

如果有想要看得極簡主義內容(雖然我還在持續練習中),

或者想要跟我討論(不論是什麼主題),都可以下方回訊跟我說!

我們下篇文章見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