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inaHuang
YulinaHuang

回歸初心的日常提煉|生活|創作|目標追尋​ ​ 從日常提煉由心而生的文字。​ 在這裡,我想將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心境歷程,記錄下來,分享給想要踏上或正走在創作路上的你,希望看到了整趟過程的清晰全貌的你,能夠勇於追尋自己的創作夢,在持續創作的同時,也成為更好的自己。

打造習慣迴路,縮短那一公分的差距

在日本,有一種說法叫做「一公分的差距」,意思就是成功者與一般人其實只有一公分的差距。

而這一公分的差距是那些小細節與小習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但卻是常常被忽略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相較於追求遙不可及的計畫和改變,我們必須更為在意的是那些被我們視而不見的小動作或小習慣,因為它們的影響力可能比你想像的更深遠,或許會由於那微毫的一公分,使自己失去重要的機會。

長期研究習慣這個領域的南加州大學馬歇爾商學院社會心理學家伍德(Wendy Wood),她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人類每天的日常活動中,居然有超過四十%的行為不是由自己刻意決定的,而是習慣使然。

「我們這輩子所作所為均已定型,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

這是美國心理學家之父William James在他的著作《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 and to Students on Some of Life’s Ideals》當中所提出的見解。

由此可知,想要擁有理想的生活,不再對細節是若無睹,從小地方下手累積良好習慣,絕對得以達成你所嚮往的美好生活,但是建立習慣向來都是一大難題,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很喜歡的好方法,希望能幫助到各位。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是一本習慣改造的指南書,作者杜希格(Charles Duhigg)認為很多高難度動作,我們根本不必思考就能連續完成,這是因為那套動作已經形成了習慣。

一旦啟動習慣模式,讓腦中的灰質部分也就是掌管我們思考運作的部分不需要特別花費能量來處理,如此它可以去想其他的事。心理學研究便發現,這是演化了數百萬年所發展出來的優勢,使人類的大腦可以有餘裕進行創造等等的活動。

而會產生習慣就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有好逸惡勞的本性,大腦就像我們一樣,總是想方設法想要偷懶,才會把所有的例行活動都變成習慣。

所以想要主動養成某種習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腦建立習慣迴路」,習慣迴路是由三個部分所組成的循環:「提示訊號」、「慣性行為」、「獎勵」。

首先,透過五官的感受,利用提式訊號來讓大腦接收到訊息,知道當提示訊號出現時,便是啟動習慣模式的時刻,其後再讓新的行為成為慣性,大腦才會將之轉化為習慣,最後你將會獲得成就感,愉悅等獎勵,也可以在行動過後給予自己獎勵。
當你讓這套迴路不斷的循環,大腦對於新習慣的印象也會越來越強烈,最終它會演變成你不需要多加思考,或是不需使用意志力驅策自己就會去做的事。

例如你想要建立寫作的習慣,不少人會因為各種理由不願開始執行,覺得不知道怎麼寫,或是沒有靈感,又或者是累了沒有心力好寫。

此時,你可以先設定一個提示,像是每次在寫作的時候播同一首音樂,久而久之,當你每當你播放那首音樂時,大腦便會接收到開啟習慣模式的訊號,自然而然進入寫作的氛圍中。

在完成任務以後,為自己送上具體的獎勵,譬如一杯美味的飲料、一頓大餐或是記錄下自己完成的次數使自己收穫滿滿成就感,這套流程持續循環後,也許你不需要提式音樂也會自動開始寫文了。

想要把好習慣植入大腦,可以很困難也可以很簡單,藉由大腦懶惰的天性,透過大腦本身建構習慣的模式來打造自己的習慣迴路,可以說是培養新習慣最有效也最容易的方式,新的一年,現在也才二月,就從建立你想要得好習慣開始吧。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建議,或者想聽我分享其他的內容,歡迎留言給我!

看完文章,是不是心裡有股蠢蠢欲動想要幫我按讚但找不到按鈕?那就幫我按一下文章下方一個綠色的拍手👏👏符號5 下,謝謝你!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