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inaHuang
YulinaHuang

回歸初心的日常提煉|生活|創作|目標追尋​ ​ 從日常提煉由心而生的文字。​ 在這裡,我想將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心境歷程,記錄下來,分享給想要踏上或正走在創作路上的你,希望看到了整趟過程的清晰全貌的你,能夠勇於追尋自己的創作夢,在持續創作的同時,也成為更好的自己。

朋友做什麼你就跟著做什麼嗎?你已經被社會連結牽著鼻子走了

你有沒有曾經因為朋友的推薦而買了自己並不需要甚至超出自己預算的東西,或是花了大把的錢投資了親戚的事業,雖然他的事業看似沒有什麼潛力?這其實都是因為社會連結會讓我們不自覺的模仿對方的行為,尤其行為對象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我們很有可能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而這些人也都互相影響著對方。

你有沒有曾經因為朋友的推薦而買了自己並不需要甚至超出自己預算的東西,或是花了大把的錢投資了親戚的事業,雖然他的事業看似沒有什麼潛力?

這些非理性的決定,事後常常令自己懊悔不已,可是在做決定的當下卻沒有想太多就被對方影響,這其實都是因為社會連結會讓我們不自覺的模仿對方的行為。

尤其行為對象是自己的親朋好友,還有例如同事、同班同學、同個社團的成員、或是從事同個領域的工作者等人,我們很有可能會被他們牽著鼻子走,而這些人也都互相影響著對方。

為了研究這個現象是否屬實,也就是我們的決定以及社會連結是否真的有所關聯,以色列賀茲利亞跨領域學院的教授阿亞爾(Shahar Ayal)以及艾瑞利(Dan Ariely)做了一個實驗。

這項實驗的受試者是一群卡內基美隆大學的學生,他們的任務是完成一份有時間限制的能力測驗,測驗包含了二十道數學題。

在每道題目中,受試者必須找出兩個總和為十的數字,看似很簡單,但這些數字都是小數點後兩位的小數,而且在限時四分鐘的情況下,答題就變得沒有那麼簡單了,大部分的人在四分鐘內只能完成六到七題。

此外,受試者每答對一題,就可以獲得零點五美元,這個誘因也是實驗的重點。每一批的實驗總共有八到十四位學生參與,四分鐘作答結束後,他們得自己對答案,並且把自己的成績填入分數統計表,並拿錢離開。

不過,他們最後可以把考卷放進碎紙機中銷毀,而實驗人員無法得知每個人真實的成績,也就是說他們可以謊報自己的成績來取得更多的報酬。

最有趣的是,實驗當中有一名受試者臥底名叫大衛,他會在實驗開始一分鐘之際宣布他已經寫完了,實驗人員便會提醒他之後的步驟。

然後他又會大喊:「我每題都對,信封裡的錢我全都拿走啦!然後呢?」實驗人員會示意他離開,其後他會祝福大家有美好的一天並微笑著離開。

在這趟過程裡,受試者可以很明顯看到即使謊報自己的成績也不會被抓。

而事實上這個實驗分成了兩組,其中一組是「同類人組」,大衛穿著灰色T恤加入實驗,這樣大衛便能輕易的融入受試者。

另一組則是「異類人組」,大衛穿的是匹茲堡大學的T恤,匹茲堡大學和卡內基美隆大學彼此競爭激烈,因此大衛會被其他受試者視為異類。

那麼其他受試者真的會因為大衛穿的衣服而有不同的作弊程度嗎?

答案是會的。同類人組的作弊程度顯然高於異類人組,同類人組的平均答對題數竟然高達十五題,而異類人組只有八題,由此可見社會連結的確影響了受試者的行為。不只如此,同類人組的受試者甚至模仿大衛的行為,他們之中超過二十四%宣稱自己完成所有的題目,異類人組只有四%的受試者這麼做,但是都沒有人像大衛那樣提早離場。

從實驗結果我們可以得知,當受試者發現跟自己類似的人作弊,便會合理化這個行為,認為自己也可以做。

擁有某個的共通點,或是相同的特徵,這樣的社會連結會使我們與他人產生心理連結,我的行為也會因此被社會連結所左右。

因此在做任何決定的時候,要先質疑自己的行為,觀察自己是否受到了社會連結的影響,才不會做出令自己後悔的決定,也能按照自己的步調前進,不會看到別人做什麼就想做什麼,忘了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最後反而使自己脫離正軌。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建議,或者想聽我分享其他的內容,歡迎留言給我!

看完文章,是不是心裡有股蠢蠢欲動想要幫我按讚但找不到按鈕?那就幫我按一下文章下方一個綠色的拍手👏👏符號5 下,謝謝你!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