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linaHuang
YulinaHuang

回歸初心的日常提煉|生活|創作|目標追尋​ ​ 從日常提煉由心而生的文字。​ 在這裡,我想將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心境歷程,記錄下來,分享給想要踏上或正走在創作路上的你,希望看到了整趟過程的清晰全貌的你,能夠勇於追尋自己的創作夢,在持續創作的同時,也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的感謝不只是感謝,而是另一種助力

受到幫助後表達感謝,不只影響了給予幫助的人,對於後續可能需要被協助的人們也是一種幫助,感謝的力量比你想像的更加強大,只是一聲簡單的謝謝,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你可以試想一下,當你幫助了某個人,但是他最後什麼也沒對你說,你可能下次就不會再幫助他了,但是如果被幫助的人表示感激,雖然只是簡短的兩個字,就能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

受到幫助後表達感謝,不只影響了給予幫助的人,對於後續可能需要被協助的人們也是一種幫助,感謝的力量比你想像的更加強大,只是一聲簡單的謝謝,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你可以試想一下,當你幫助了某個人,但是他最後什麼也沒對你說,你可能下次就不會再幫助他了,甚至你也會不太願意去幫助其他人,覺得沒有受到重視,被幫助的人不懂得感激。

但是如果被幫助的人表示感激,雖然只是簡短的兩個字,就能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認為自己的幫助的確是有價值的,也更願意再度幫助他人。

而賓州大學的教授格蘭特(Adam Grant)與哈佛大學教授吉諾(Francesca Gino)為了瞭解感謝對於幫助者會有什麼樣的影響,是否能讓幫助者有到受重視的感覺,並且使的自我價值得到提升,進而產生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的意願,他們做了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全程都在線上進行,他們找來了五十七名學生作為受試者參與這項被稱為「寫作與回饋」的實驗,受試者在結束實驗以後可以獲得十美金的報酬。

在實驗的過程中,實驗者與受試者都是以電子郵件進行溝通。實驗者用一個名為索森的學生的電子信箱寄出一封信給受試者,信件的內容是請受試者閱讀他的求職信,並將他們修改後的內容以及評語寄回給那名學生。

受試者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將回信寄出,收到了受試者的回信之後,實驗者會再使用索森的電子信箱寄出一封回信。

不過這次,受試者會收到不同的訊息,有一半的受試者會收到這樣的訊息:「我想要告訴你,我已收到你對求職信的回饋。」

另外一半的受試者會收到的則是:「我想要告訴你,我已收到你對求職信的回饋。非常感謝你!我萬分感激。」

隔天,受試者會收到一項問卷調查,他們必須針對社會價值做出評量,也就是他們認為索森對他們的重視與感激程度,還要回答他們是否認為索森的回覆傳達了感謝之意。

我想結果大家都猜的到,收到第二封回信的受試者感受到了更多的感謝之意,也都覺得當索森表達出的感謝,令他們感到備受重視。

這個結果也許不會讓你訝異,但實驗者在隔天又以另一名學生的信箱寄出了一封電子郵件,希望也能得到求職信的評語和回饋。

這個時候,受試者都已經取得報酬,實驗者想知道前幾天獲得感謝之意的受試者是否更願意再度伸出援手。

你猜受試者會不會再幫這名學生修改求職信呢?

當初收到不含感謝之詞訊息的受試者只有二十五%樂意幫忙,但是有五十五%收到另一封含有道謝訊息的受試者願意提供幫助。

因為他們在第一次的實驗中獲得了重視,這使的他們對幫助他人更有熱忱,即使已經得到報酬,依舊願意幫助後來那位學生。

後來,兩位教授為了測試他們的發現,又做了另外一個實驗,這次他們找來的四十一位受試者是美國某所公立大學的募款人,他們負責向校友募款。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其中一半的募款人會獲得一名主管的親自拜訪與道謝,另一半的募款人則什麼都沒有。而這些募款人透過打電話向校友募款,但他們的薪資都是固定的,不會因為多打了幾通電話就能拿到更多薪水。

後來實驗者取得了在主管拜訪前後一周的資料,也就是募款人打電話的次數,發現得到主管感謝的募款人打電話的次數在主管拜訪後那個星期平均增加了五十%,另外一半募款人的表現與平時沒有什麼差別。

這個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那些獲得感謝的人,受到的重視感也被強化了,讓他們更加願意付出。

因此,得到幫助時不忘感謝幫助你的人,不但能夠使對方有受到重視的感覺,下次還會願意再伸出援手,甚至也能嘉惠他人。




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如果你有任何問題、建議,或者想聽我分享其他的內容,歡迎留言給我!

看完文章,是不是心裡有股蠢蠢欲動想要幫我按讚但找不到按鈕?那就幫我按一下文章下方一個綠色的拍手👏👏符號5 下,謝謝你!你的每一個支持點讚都是我持續創作分享的動力!!


你也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